-
公开(公告)号:CN101849305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0880114812.1
申请日:2008-09-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为在使用稀土类-Mg-Ni系合金的镍氢蓄电池中,使循环特性提高。本发明提供一种镍氢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是具备含有La-Mg-Ni系的贮氢合金的负极的镍氢蓄电池,所述贮氢合金是具备具有Gd2Co7形结晶结构的结晶相且含有钙而形成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203986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1080003028.0
申请日:2010-01-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19/03 , B22F2998/00 , C01B3/0031 , C01B3/0057 , C22C1/02 , C22C19/00 , C22C19/007 , C22F1/10 , H01M4/383 , H01M10/345 , Y02E60/124 , Y02E60/327 , C22C1/043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La-Mg-Ca-Ni系的氢吸附合金作为负极的活物质使用的镍氢蓄电池中,实现放电容量的增加和循环寿命特性的改善。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氢吸附合金,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通式(1)表示,M1uMgvCawM2xNiyM3z....(1)(式中,M1是从稀土类元素中选择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M2是选自3A族元素、4A族元素、5A族元素和Pd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其中不包括稀土类元素),M3是选自6A族元素、7A族元素、8族元素、1B族元素、2B族元素和3B族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其中不包括Ni和Pd),u、v、w、x、y和z是满足u+v+w+x+y+z=100,3.4≤v≤5.9,0.8≤w≤3.1,0≤(x+z)≤5和3.2≤(y+z)/(u+v+w+x)≤3.4的数)。本发明还提供具备含有上述氢吸附合金的负极的镍氢蓄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1849305A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880114812.1
申请日:2008-09-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为在使用稀土类-Mg-Ni系合金的镍氢蓄电池中,使循环特性提高。本发明提供一种镍氢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是具备含有La-Mg-Ni系的贮氢合金的负极的镍氢蓄电池,所述贮氢合金是具备具有Gd2Co7形结晶结构的结晶相且含有钙而形成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080831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580043541.1
申请日:2005-12-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2 , H01M4/0404 , H01M4/049 , H01M4/362 , H01M4/366 , H01M4/38 , H01M4/382 , H01M4/52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放电容量高、不可逆容量小、并且循环特性、深放电特性、充电效率优异的碱二次电池用镍电极和碱二次电池。此外,还提供生产效率优异的碱二次电池用镍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单质的换算量计,使0.01~0.5wt%的锂固溶于活性物质粒子中,所述活性物质粒子由以镍的氧化数超过+2的高次氢氧化镍为主要成分的粒子、或在以该高次氢氧化镍为主要成分的芯层粒子的表面设置有以钴的氧化数超过+2的高次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表面层的复合粒子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1080831A
公开(公告)日:2007-11-28
申请号:CN200580043541.1
申请日:2005-12-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2 , H01M4/0404 , H01M4/049 , H01M4/362 , H01M4/366 , H01M4/38 , H01M4/382 , H01M4/52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放电容量高、不可逆容量小、并且循环特性、深放电特性、充电效率优异的碱二次电池用镍电极和碱二次电池。此外,还提供生产效率优异的碱二次电池用镍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单质的换算量计,使0.01~0.5wt%的锂固溶于活性物质粒子中,所述活性物质粒子由以镍的氧化数超过+2的高次氢氧化镍为主要成分的粒子、或在以该高次氢氧化镍为主要成分的芯层粒子的表面设置有以钴的氧化数超过+2的高次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表面层的复合粒子形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