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以及电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875116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080037441.2

    申请日:2020-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传递过大的外力的动力传递装置。动力传递装置(200)具有输入杆(204)、输出杆(212)和壳体(202),所述输入杆(204)、所述输出杆(212)和所述壳体(202)分别能够相对移动且以彼此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被机械连接,动力传递装置(200)具有主弹簧(208)、复位弹簧(216)和减振器(214),其中,所述主弹簧(208)被配置在作为输入杆(204)与输出杆(212)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第1动力传递路径上;所述复位弹簧(216)被配置在作为输入杆(204)与壳体(202)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第2动力传递路径上;所述减振器(214)被配置在作为输出杆(212)与壳体(202)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第3动力传递路径上。

    热交换器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935C

    公开(公告)日:2003-11-05

    申请号:CN96196021.3

    申请日:1996-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25 Y10S165/399

    Abstract: 通过凸折线L1与凹折线L2将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弯折成连折状的结构件,再将该结构件接合于外壳体6的内周与内壳体7的外周,使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沿辐射方向配置,以此在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一端部切成角形,封闭其一边与另一边,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样,在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另一端部形成燃气通路出口与空气流路入口。由此,可以提供构造简单、制造容易,且因流路弯曲可将压力损失限制到最小限度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267A

    公开(公告)日:1998-09-02

    申请号:CN96196021.3

    申请日:1996-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F28D9/0025 Y10S165/399

    Abstract: 通过凸折线L1与凹折线L2将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弯折成连折状的结构件,再将该结构件接合于外壳体6的内周与内壳体7的外周,使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沿辐射方向配置,以此在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一端部切成角形,封闭其一边与另一边,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样,在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另一端部形成燃气通路出口与空气流路入口。由此,可以提供构造简单、制造容易,且因流路弯曲可将压力损失限制到最小限度的热交换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