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颗粒物采样称重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08363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106045.0

    申请日:2017-02-27

    Inventor: 邓楠 孙雷 陈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5/0618 G01N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颗粒物采样称重系统及方法,利用RFID滤膜夹存放滤膜,RFID读取器读取RFID滤膜夹中存储的滤膜编码、滤膜重量信息,用于建立云端数据库与滤膜的对应关系;远程监控端通过网络与云服务器连接,云服务器通过网络与滤膜自动采样器连接,用于控制滤膜自动采样器的开关、滤膜更换;云服务器通过网络与自动称重设备连接,用于获取带有RFID码的滤膜重量信息,利用滤膜重量法计算颗粒物浓度;本专利申请通过云控制平台建立了与滤膜采样、滤膜称重设备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使得整个过程和过程中的数据得以有效的管理,还可以防止数据的人为篡改,保证颗粒物采样和称重过程的可靠性和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一种滤膜自动更换装置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300747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510719748.1

    申请日:2015-10-30

    Inventor: 邓楠 孙雷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滤膜自动更换装置,包括设置有滚珠丝杆、滤膜储存匣、第一线性驱动器、第二线性驱动器、触碰感应器、滤膜加载室、第三线性驱动器、触碰感应器;所述滚珠丝杆上设置有触碰感应器,所述滚珠丝杆的滑块上固定有滤膜储存匣;所述滤膜储存匣右侧设置有触碰感应器、滤膜输送叉、滤膜加载室,所述滤膜加载室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滤膜加载室底部设置有第三线性驱动器,所述第三线性驱动器上设置有触碰感应器,本发明控制单元输入端与触碰感应器、温度传感器连接,输出端与线性驱动器、温度调节单元连接,实现无需人工值守和更换滤膜,且保证滤膜的保存空间温度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有效防止易挥发性物质的损失。

    一种颗粒物光散射监测仪器校准平台

    公开(公告)号:CN210376060U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20049748.9

    申请日:2019-01-13

    Inventor: 陈剑 邓楠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颗粒物光散射监测仪校准平台,包括云平台,光散射监测仪,颗粒物采样器,自动称重系统,所述颗粒物采样器与自动称重系统连接,所述云平台与颗粒物采样器进行数据交互传输,所述云平台与自动称重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传输进行,所述云平台与光散射监测仪进行数据交互传输,云平台可以控制调整光散射监测仪、颗粒物采样器、自动称重系统,根据上传的监测数据以及设定的校正协议,运平台可以定期自动校正光散射监测仪。(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外置式双通道在线颗粒物监测仪

    公开(公告)号:CN208766083U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21076904.2

    申请日:2018-07-06

    Inventor: 陈剑 邓楠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置式双通道在线颗粒物监测仪,包括采样头,虚拟撞击器,主气路,PM2.5支气路,PM10支气路,外置气路,零空气反吹气路,控制单元,采样头与虚拟撞击器连接,虚拟撞击器设有PM2.5进气口和PM10进气口,PM2.5进气口和PM10进气口分别与PM2.5支气路和PM10支气路连接,主气路和PM2.5支气路并联与PM2.5进气口相连接,零空气反吹气路通过常关电磁与PM2.5光度计和PM10光度计连接,虚拟撞击器和外置气路并联接在采样头上,虚拟撞击器、外置气路和采样头连接处设置等速进样装置,四个气路与控制单元连接,此监测仪实现PM2.5、PM10的同时监测,增加了多路气流的控制,解决了采样头与虚拟撞击器不匹配的问题,采样头出口端采用等速进样方法,避免了分流导致颗粒物分布不均匀。

    一种双通道在线颗粒物监测仪

    公开(公告)号:CN208766082U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21076872.6

    申请日:2018-07-06

    Inventor: 陈剑 邓楠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通道在线颗粒物监测仪,包括采样头,虚拟撞击器,主气路,PM2.5支气路,PM10支气路,零空气反吹气路、控制单元,采样头通过气管与虚拟撞击器连接,虚拟撞击器设有PM2.5进气口和PM10进气口,PM2.5进气口和PM10进气口分别与PM2.5支气路和PM10支气路连接,PM2.5支气路和PM10支气路沿着气流的方向依次设置光度计、过滤器、常开电磁阀、质量流量计、气泵、末端过滤器,零空气反吹气路沿着气流的方向通过气管依次设置末端过滤器、气泵、零空气过滤器,零空气过滤器分别通过两个常关电磁阀与两个光度计连接,此实用新型不需要切换气路就可以实现PM2.5、PM10的同时测量,同时增加多路流量测量以及控制,确保仪器长期稳定运行。(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滤膜低温保存装置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192024U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520855894.2

    申请日:2015-10-30

    Inventor: 邓楠 孙雷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膜低温保存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冷凝装置、箱体、储冷箱;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导热组件;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外部壳体、半导体冷凝器、散热风扇、金属散热鳞片Ⅰ、金属散冷鳞片Ⅱ;所述半导体冷凝器包括:吸热板、散热板、位于吸热板和散热板之间的导体元件;所述导体元件包括热端和冷端,所述吸热板左右两侧分别与热端、所述金属散冷鳞片Ⅱ贴合,所述吸热板、金属散冷鳞片Ⅱ、所述导热组件位于所述储冷箱内;所述散热板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金属散热鳞片Ⅰ、所述冷端贴合,本实用新型采用半导体制冷器制冷效果好、效率高,用于滤膜低温保存设备中,避免由于易挥发性物质的损失造成数据测试不准确或者失败。

    一种滤膜自动更换装置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091160U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20851089.2

    申请日:2015-10-30

    Inventor: 邓楠 孙雷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膜自动更换装置,包括设置有滚珠丝杆、滤膜储存匣、第一线性驱动器、第二线性驱动器、触碰感应器、滤膜加载室、第三线性驱动器、触碰感应器;所述滚珠丝杆上设置有触碰感应器,所述滚珠丝杆的滑块上固定有滤膜储存匣;所述滤膜储存匣右侧设置有触碰感应器、滤膜输送叉、滤膜加载室,所述滤膜加载室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滤膜加载室底部设置有第三线性驱动器,所述第三线性驱动器上设置有触碰感应器,本实用新型控制单元输入端与触碰感应器、温度传感器连接,输出端与线性驱动器、温度调节单元连接,实现无需人工值守和更换滤膜,且保证滤膜的保存空间温度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有效防止易挥发性物质的损失。

    一种与光度计联用的颗粒物采样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624169U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20049743.6

    申请日:2019-01-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与光度计联用的颗粒物采样装置,包括采样头,光度计,采样滤膜,流量计,气泵,控制单元,采样头与光度计连接,光度计与采样滤膜连接,采样滤膜与气泵连接,空气样品通过气泵提供动力,依次经过采样头、光度计、采样滤膜,所述光度计、气泵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设有可与云平台传输数据的GPRS部件,简易的气路设计保证原有的采样器可以快速改造升级,光度计可以提供实时的颗粒物浓度,采样滤膜可以提供采样称重数据给光度计提供数据校正,提供准确的颗粒物均值以及实时浓度。

    一种混合气体密度控制器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301823U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720793263.1

    申请日:2017-07-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气体密度控制器,设置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参比气室、石英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传动连杆、驱动机构、微动开关、机芯、第一刻度盘、第一指针、振荡电路模块、控制模块、继电器、电传动机构、第二刻度盘、第二指针、电源模块,石英传感器为音叉型石英传感器,可以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在紧凑的体积内实现混合气体比例的电子化监测。所采用的参比气室的温度补偿效果比现有技术中的热双金属片温度补偿效果更好,在全温区范围内的控制精度更高,第一波纹管、第二波纹管和微动开关使其输出控制信号具有更高的抗振抗冲击性能;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结构小巧紧凑,能够满足实用需求,响应速度快,且灵敏度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