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开采用的洗煤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3825313U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022811161.2

    申请日:2020-11-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矿开采用的洗煤装置,包括跳汰洗煤机主体、进料口、出料口、跳汰室、锥形箱、排矸口、安装板、电机、减速机、转动轴、圆板、圆形筒、隔板、大排矸轮、小排矸轮和箱门,跳汰洗煤机主体底部设置有跳汰室,且跳汰室底部设置有锥形箱,跳汰室一侧设置有电机,且电机输出轴与减速机固定连接,减速机上连接有转动轴,且转动轴通过轴承与跳汰室两侧活动安装,转动轴侧面在跳汰室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圆形筒,该煤矿开采用的洗煤装置,可以将落入到跳汰机里的物料进行短时间的贮存,使排矸口处处理的矸块可以少一点,不会一次性处理太多以致于堵塞排矸口及卡死排矸轮,即使卡住出现故障,也可以很快进行疏通。

    一种瓦斯抽采钻孔防喷孔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8206640U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22706829.6

    申请日:2022-10-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瓦斯抽采钻孔防喷孔装置,包括防喷罩体、引导管、集气箱、钻杆、水煤分离箱,防喷罩体为空心壳体,上端开设抽采口,下端开设排渣口,一端设置第一连接管,另一端开口,开口处设置堵盖,堵盖上设置第二连接管,第一、第二连接管的中心轴重合,第二连接管内套设密封胶套,引导管与防喷罩体的第一连接管连接,集气箱通过瓦斯抽采管与防喷罩体的抽采口连接,水煤分离箱通过排渣管与防喷罩体的排渣口连接,钻杆从第二连接管伸入防喷罩体内,从第一连接管经引导管伸入预设钻孔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防喷罩体设计为圆柱形,排渣口设计为漏斗形,使煤水混合物更易于排出,不会堵塞,同时堵盖的设计使得防喷罩体便于清理。

    一种掘进机驾驶室湿式保护罩

    公开(公告)号:CN217501734U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21352579.4

    申请日:2022-05-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除尘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掘进机驾驶室湿式保护罩,包括连接外壳和两个连接器,连接外壳为U型结构,两个连接器分别将连接外壳的两个开口端与驾驶室的两侧固定连接,连接外壳的封闭端外侧上方安装有粉尘浓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连接外壳的封闭端外侧下方悬挂有若干电阻棒,连接外壳的封闭端内侧下方均布安装有若干喷嘴,喷嘴通过管路连通有循环泵。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驾驶室周围布置喷嘴,喷嘴同时开启形成雾幕,然后粉尘浓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检测驾驶室周围的粉尘浓度和温度,当控制器控制收到粉尘浓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信号使控制电阻棒的启停,电阻棒启动时上升温度使得粉尘发生团聚效应,以便实现湿式除尘降尘。

    一种井下瓦斯封孔推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6553840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20100771.8

    申请日:2022-01-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下瓦斯封孔推进装置,包括安装在角度调节底座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设置有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包括两个皮带输送机,两个所述皮带输送机均与安装板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板的顶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双向螺杆的外壁对称配合套接有两个螺母;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手轮转动双向螺杆,即可利用双向螺杆与螺母的配合驱动两个壳体相互靠近,以利用两个输送带将延长杆夹紧,之后启动两个步进减速电机,以驱动两个输送带同速反向转动,即可推动延长杆移动,实现对封堵器的推进,且由于两输送带不会对延长杆的端部造成遮挡,因此便于对延长杆进行拼接延长。

    一种矿井提升机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072669U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022772713.3

    申请日:2020-11-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矿井提升机,包括支撑板和固接在支撑板上表面的电机控制组,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贯穿安装有伸缩装置,且伸缩装置的上表面贯穿安装在传动装置的内部,所述电机控制组的左表面安装有传动装置,通过安装伸缩装置,置物板可以稳固的在升降杆的表面滑动,并且置物板与套杆之间固接有三角板,在载运矿物时能够有较好的承重,提高了稳定性,增强了实用性,通过安装传动装置,可以稳定的升降置物板,因为齿带与旋转组之间是卡齿结构,增大了卡齿与齿轮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有效的带动重物,避免了以往绳索结构因打滑或者断裂带来的危险,提高了安全性,增强了实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