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式三维机械振动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4313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137947.0

    申请日:2024-02-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无线感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式三维机械振动检测方法。具体来说,将毫米波雷达作为非接触式机械振动检测设备,利用回波信号中包含的多维度振动特征,进行机械三维振动模式重建。首先,根据收发天线位置关系构建多组虚拟天线排列组合以获取目标多维信息,对回波信号的预处理来去除环境中的静态干扰;然后,为了捕获回波信号与三维振动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机械三维振动模式重建网络,并进行离线数据采集和训练,当网络训练完成后,该网络可对雷达回波信号中的振动特征进行充分挖掘,实现回波信号到三维振动模式的快速映射,有效完成机械振动状态检测任务。

    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机智能轨迹规划和通感资源分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0482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89260.3

    申请日:2023-06-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人机和通感一体化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机智能轨迹规划和通感资源分配方法。无人机作为空中基站同时实现对目标物体的状态感知以及为地面用户提供通信服务。针对本环境下不同区域和时段内用户通信需求动态变化与地面感知目标移动的复杂资源分配与自身轨迹规划问题,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采用历史数据或模拟数据离线训练神经网络,使无人机通过获取当前环境信息制定最优的轨迹规划和通感资源分配联合策略,在保证感知精度的前提下实现目标感知速率和通信速率的最大化。本发明能够得到最优的无人机轨迹和适应环境需求的功率、带宽分配复杂耦合策略。在离线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线学习并更新权重,具有广泛的自适应性。

    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移动黑电台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6794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573083.2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黑电台频繁出现和打击治理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移动黑电台监测方法。首先借鉴了先进监测设备的优势和大数据挖掘的理念提出了一个高效智能的方案,具体内容是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对频谱占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同时为了增加监测设备的灵活性,将检测设备搭载到可移动的无人机上,在地面的上位机可以实时观察检测的结果。本发明设计的目的就是提高黑电台查找的精确度,规范和改进干扰源查找、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大大提高区域间监测的工作效率。

    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五指灵巧机器手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30290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73017.0

    申请日:2023-04-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五指灵巧机器手控制方法。考虑一个与人手大小和结构相同的五指灵巧机器手,场景中有一个放置在桌面的物体,通过将五根手指以及手腕和手臂视作单独的智能体分别进行训练,彼此分工协作,最终完成抓取物体的任务。本发明考虑到了机器手各关节的协作关系,通过多智能体方法在保证机器手完成抓取物体的任务前提下,将整个抓取过程进一步细致化和精细化,让机器手的抓取动作更加贴近理想的姿态、各手指更加灵活自由,完成更多单智能体无法完成的细节抓取动作。同时,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数据集的情况下对抓取物体任务进行有效的学习,减轻了收集大量数据的负担,并提高了机器五指手对陌生物体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4G与5G网络间动态频谱共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10910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098334.3

    申请日:2021-09-18

    Inventor: 李轩衡 陈幸运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4G与5G网络间动态频谱共享方法。考虑一个单基站覆盖的蜂窝网络,将基站视为智能体,其可调度的最小资源单位定义为资源块,包含时间和频率两个维度,基站的共享策略将针对资源块周期制定,即在每个决策周期内决定哪些资源块共享用于5G服务供应。本发明以4G网络服务质量保证和频谱共享效率为目标,通过深度强化学习使基站能够根据动态的环境信息不断改进策略,实现对4G闲置频谱的高效、合理利用。本发明不依赖特定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制定共享策略。同时,本发明中基站能够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基于当前环境的观测量直接制定共享策略,省去基于传统优化算法的复杂计算,避免了其带来的不可容忍的延迟。

    一种基于单张X光图像的术前三维CT配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9342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510194940.7

    申请日:2025-02-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成像和人工智能领域,公开一种基于单张X光图像的术前三维CT配准方法。本发明提出首先使用一张X光图像恢复出患者当前位姿的CT,然后使用恢复出的CT和术前CT进行三维空间中的CT配准,解决了以往配准方法中的维度不匹配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单视角CT重建网络,用以将二维的X光图像转化成三维的CT,然后使用ICP算法实现网络生成的CT和术前CT的配准。本发明仅使用X光图像就实现了三维空间中的CT配准,有效提高了CT配准的精度,实现了亚毫米级别的CT配准,特别是在脊柱骨科手术中,能够精确确定患者的解剖结构的位置,帮助医生精准高效的实施手术。

    新能源锂电池正负极缝隙检测系统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3335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607796.7

    申请日:2024-11-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领域,尤其涉及新能源锂电池正负极缝隙检测系统与方法。本发明可实现对电池X射线图像的正负极缝隙长度的检测,通过导入电池X射线图像,绘制检测线并标记关键位置。系统结合图像标定功能,将像素距离转换为实际物理距离,利用峰值检测技术自动识别正极位置,并准确计算出正负极之间的缝隙长度。本发明操作简便,检测精度高,能够大幅提高电池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效率,降低人工检测的误差和工作强度,为电池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一种面向车联网的基于多智能体参数化Q网络的无人机通信感知任务调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92929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666494.2

    申请日:2023-12-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6G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面向车联网的基于多智能体参数化Q网络的无人机通信感知任务调度方法。具体来说,无人机集群作为空中通感一体化平台灵活覆盖变化的流量热点区域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动态地追踪感知车辆实现高精度实时感知。考虑到车辆轨迹和用户流量需求通常具有随机动态性,无人机集群需要自适应地规划轨迹并制定通信感知任务调度策略,兼顾热点区域覆盖和车辆感知两方面性能要求,在高随机动态环境下满足网络内的通信感知需求。本发明通过对网络环境的观察和试错,利用奖惩机制实现高随机动态环境下集群的自适应联合策略制定,动态更新优化集群轨迹和任务调度方案,实现最优的通信容量和感知性能。

    一种基于隐空间条件扩散模型的双视角工业CT断层在线重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35745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58744.8

    申请日:2023-12-06

    Inventor: 孙怡 侯磊 李轩衡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CT断层重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公开一种基于隐空间条件扩散模型的双视角工业CT断层在线重建方法。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对产品进行快速无损检测,但是传统的全角度CT扫描耗时较长,无法满足产线上对于生产效率的要求,并且由于旋转机构的存在,难以在线部署。本发明设计了基于隐空间条件扩散模型的整体网络结构,并将双视角正交投影输入条件嵌入模块作为条件嵌入,去引导已经学习了断层先验分布的扩散模型生成对应的大分辨率断层图像。本发明能够仅利用0度和90度两个正交视角投影生成高质量的断层图像,在降低了CT设备复杂度的同时,大大加快了扫描速度,方便在线部署。

    一种中继辅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协作网络安全通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45498B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010029419.5

    申请日:2020-01-13

    Abstract: 一种中继辅助的非正交多址接入协作网络安全通信方法,属于网络安全领域。该方法以中继R为信息转发节点,将这段通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个信源T1和T2到中继R的过程,第二阶段为信息从中继R下行传输到目的用户U1和U2的过程,在第二阶段引入人工噪声,干扰窃听者的窃听过程,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两个信源T1和T2信源继续发送下一信息,其通信过程仍分为两段进行传输,由中继R转发传输。本发明一方面建立了协作中继构成的NOMA网络的信息传输链路,另一方面利用物理层安全技术引入了人工噪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降低了安全中断概率,为NOMA网络的安全性能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