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91411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088003.3
申请日:2018-01-30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IPC: G06F1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RAC方式的数据库间高可靠同步方法,包括软件架构及应用协调的实现设计,此机制通过在同一数据库虚拟卷的基础上配置多个数据库实例及HA软件,实现了多个国产数据库实例在非RAC方式下的数据库层面的可靠切换,由此提高了基于多数据库拟合的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944661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018445.2
申请日:2017-10-26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6312 , G06F17/3058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配网一体化调控系统,包括商用数据库,主网模型实时库,主网应用集群,配网模型实时库,配网应用集群,基础处理结果实时库和配电网调控一体化分析应用模块;电气模型数据来源于外部的模型数据中心,通过接口服务器进行图模数据交互;采用主配网应用集群各自独立进行基础数据处理,配电网调控一体化分析应用模块统一展示的形式,实现配电网调控一体化。本发明系统应用处理不再采用主配模式,而是采用应用集群的方式,提高了应用分析处理及容错能力,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134290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0783066.8
申请日:2020-08-06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南瑞智能配电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姚德泉 , 梁顺 , 尹红旭 , 潘汉广 , 花寅 , 胡力文 , 宋英华 , 戴玮 , 王双虎 , 张伟 , 傅强 , 席旸旸 , 吕亚 , 宋伟 , 黄丹 , 邵阳 , 刘军 , 徐煜 , 仵江鹏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压控制的主动削峰降损方法,基于配网自动化系统,利用已在配电网安装的各类终端单元实时采集和监视10kv馈线、配电变压器及用户端电压,分析馈线的运行状况,当馈线处于峰值期间,配电主站利用电压控制算法实现对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线路调压器进行电压调节,从而通过减小电压来削峰降损,同时将电压保持在标准范围内。在不改变网架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已建配电自动化系统,使用电压控制功能实现降低负载端电压,同时保持负载端电压在其所需的工作范围内,从而降低负载端功率,达到削峰降损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8052559A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711247338.7
申请日:2017-12-0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处理的配电终端缺陷挖掘分析方法,包括采集配电终端的检测数据,对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建模,按照模型分类,进行建库,最终将采集的检测数据存入大数据库中;根据过滤算法,对过滤大数据库内的坏数据,并存入配电自动化运维大数据仓库;根据配电自动化运维大数据仓库,配合聚类算法K‑means,对进行配电终端缺陷分析,找到配电终端失效、缺陷的原因和规律。本发明对检测数据进行大数据入库,通过过滤算法,过滤坏的检测数据,存入配电自动化运维大数据仓库,并通过统计分析算法进行配电终端缺陷分析,保证分析的精确性和快速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182194A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711181495.2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网GIS的网格化划分的管理方法,步骤1:在电网GIS地理图中按占地面积划分网格;步骤2:分别计算在一段时间范围内每个关键业务视角在每个网格内的可量化指标,并根据每个关键业务视角分配的权重比例,计算出每个网格内的配网运营趋势总指标;步骤3:按关注程度将配网运营趋势总指标分为5个等级,用从浅到深的颜色来填充网格。本发明通过细化管理单元,将多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横向集成,对关键业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深度挖掘,形成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数据,并结合电网GIS图形以不同的颜色直观标示出哪块区域比较薄弱,根据颜色的变化及时掌握配网的运营趋势情况,保证配网健康稳定的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8154255A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711188935.7
申请日:2017-11-23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网用户接入分析系统的实现方法,根据待接入用户点的位置和用户负荷等级以及申请容量,分析待接入用户点周边可接入点,并针对电力系统模型的特点,利用网络拓扑技术,计算电力设备和待接入用户点的两点最短供电路径,对不同接入方案的供电半径、线路可开放容量、变电站可开放容量、主变可开放容量进行比较,获取最优方案。本发明通过智能分析算法,根据电网资源的网络分布自动生成待接入用户和可接入点的最优供电路径,其能够有效提高新用户接入工作的日常工作效率和生成方案的合理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944661B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1711018445.2
申请日:2017-10-26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配网一体化调控系统,包括商用数据库,主网模型实时库,主网应用集群,配网模型实时库,配网应用集群,基础处理结果实时库和配电网调控一体化分析应用模块;电气模型数据来源于外部的模型数据中心,通过接口服务器进行图模数据交互;采用主配网应用集群各自独立进行基础数据处理,配电网调控一体化分析应用模块统一展示的形式,实现配电网调控一体化。本发明系统应用处理不再采用主配模式,而是采用应用集群的方式,提高了应用分析处理及容错能力,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260810B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510465946.X
申请日:2015-07-31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主网调度系统的配网备用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方法,以经济适用、资源复用、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原则,基于主网调度系统,使用同一支撑平台,通过数据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的共享,在已有调度自动化系统上扩展配网数据采集与监视、配网应用功能,实现一种配网备用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主网调度系统的配网备用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方法,在已有主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扩展接线图电子化管理软件,新增配网数据采集、配网SCADA、配电网基础网络分析、馈线自动化处理等功能,减少系统建设周期,提高投运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260810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465946.X
申请日:2015-07-31
Applicant: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主网调度系统的配网备用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方法,以经济适用、资源复用、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原则,基于主网调度系统,使用同一支撑平台,通过数据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的共享,在已有调度自动化系统上扩展配网数据采集与监视、配网应用功能,实现一种配网备用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主网调度系统的配网备用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方法,在已有主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扩展接线图电子化管理软件,新增配网数据采集、配网SCADA、配电网基础网络分析、馈线自动化处理等功能,减少系统建设周期,提高投运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771760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260698.6
申请日:2016-12-30
Applicant: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IPC: G01R3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主站模拟的分布式FA功能诊断方法,其技术特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主站选取分布式FA对象设备为目标终端,设置故障类型,在主站端生成相应的FA仿真结果和相应终端设备的模拟数据;步骤2、主站启动分布式FA仿真测试,并将相应终端设备的模拟数据进行报文组包后将模拟数据报文下发至目标终端,由目标终端识别该模拟数据报文并进行内部仿真计算;步骤3、目标终端将终端仿真结果上传至主站,与主站仿真结果进行逻辑比对。本发明基于自动模拟检测技术,实现馈线自动化逻辑功能一键式检测,解决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的动作逻辑验证和试验需要现场同步加量试验的问题,提升馈线自动化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