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204323B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611189728.9

    申请日:2016-12-21

    Inventor: 徐英杰 黄士芬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其包括半导电衬底和半导电衬底中的掺杂区。掺杂区具有与半导电衬底相反的导电类型。半导体结构还包含掺杂区中的电容器,其中电容器包括多个电极并且多个电极彼此绝缘。半导体结构进一步包含电容器中的并且被多个电极包围的插塞。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801968A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811257747.X

    申请日:2018-10-26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元件,包括具有元件区域的半导体基板。隔离结构于封闭路径中横向延伸,以标定元件区域。第一源极/漏极区域及第二源极/漏极区域,位于元件区域中且横向相隔。第一源极/漏极区域的侧壁与隔离结构于第一隔离结构侧壁直接接触。第一源极/漏极区域的其余侧壁与隔离结构分隔。选择性导电沟道位于元件区域中,选择性导电沟道自第一源极/漏极区域横向延伸至第二源极/漏极区域。半导体元件还包括具有中央部分及第一外围部分的平板。中央部分覆盖选择性导电沟道,且第一外围部分朝第一隔离结构侧壁突出于中央部分。

    BioFE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传感器阵列

    公开(公告)号:CN109307701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711281901.2

    申请日:2017-12-07

    Abstract: bioFET器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平行的第二表面的半导体衬底以及半导体衬底上的多个bioFET传感器。每个bioFET传感器均包括形成在半导体衬底的第一表面上的栅极以及形成在栅极下面的半导体衬底内和半导体衬底中的源极/漏极(S/D)区域之间的沟道区域。沟道区域包括半导体衬底的第二表面的部分。隔离层设置在半导体衬底的第二表面上。隔离层具有位于多个bioFET传感器的多于一个bioFET传感器的沟道区域上方的开口。界面层设置在开口中的多于一个bioFET传感器的沟道区域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BioFET器件的制造方法和传感器阵列。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4140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49412.6

    申请日:2024-06-27

    Abstract: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电阻器及其形成方法。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器件结构包括:衬底;第一金属间介电(IMD)层,位于衬底上方;电阻器,包括位于第一IMD层上方的第一电阻器层、位于第一电阻器层上方的第二电阻器层、以及位于第二电阻器层上方的第三电阻器层;第二IMD层,位于第一IMD层和电阻器上方;以及第一接触通孔,延伸穿过第二IMD层和第三电阻器层,并且终止于第一电阻器层中,和第二接触通孔,延伸穿过第二IMD层和第三电阻器层,并且终止于第一电阻器层中。根据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还提供了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高压装置
    20.
    发明公开
    高压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2885903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011353442.6

    申请日:2020-11-27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高压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一种高压装置包含:衬底;至少一第一隔离件,其在所述衬底中;第一阱区;框架状栅极结构,其在所述第一阱区上方且覆盖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一部分;漏极区,其在所述第一阱区中且通过所述第一隔离件而与所述框架状栅极结构分离;及源极区,其通过所述第一隔离件及所述框架状栅极结构而与所述漏极区分离。所述第一阱区、所述漏极区及所述源极区包含第一导电类型,且所述衬底包含第二导电类型。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及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彼此互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