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457964B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0910028653.X
申请日:2009-01-0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测试功能的蓄冷空调系统,它包括制冷剂循环系统、载冷剂循环系统和空调冷媒水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和载冷剂循环系统通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载冷剂循环系统和空调冷媒水循环系统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预热器内充有换热介质(如水等),蓄冷桶内装有蓄冷球或板,在蓄冷球或板内封装有蓄冷材料,载冷剂流体在蓄冷球或板外的空隙流道内通过,并与蓄冷球或板内的蓄冷材料进行热交换,将冷量储存在蓄冷球或板内。本发明可用来测试蓄冷空调系统在制冷工况、蓄冷工况、释冷工况及正常供冷工况的性能;可以测试蓄冷空调系统低温送风特性;可以用来测试冰球式、冰板式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和放冷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0580225C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710025002.6
申请日:2007-07-0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部开采矿井降温装置,包括地面机组A和地下机组B,其特征在于:地面机组A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冷凝器,压缩机的进口与蒸发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接;冷凝器的出口通过膨胀阀与蒸发冷凝器的进口连接;地下机组B包括井下换热器和送风机,蒸发冷凝器的底部换热工质出口与井下换热器的进口连接,井下换热器的出口与蒸发冷凝器的顶部换热工质进口连接。本发明中制冷机组安装在地面,机组的冷凝热在地面排放,制冷机组产生的冷量利用换热工质的气液相变潜热输送到井下,其冷量输送密度大;而且供冷换热工质的输送是利用其在矿井的高度差和工质的气液密度差的作用下进行的,无需循环泵。
-
公开(公告)号:CN101457964A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910028653.X
申请日:2009-01-0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测试功能的蓄冷空调系统,它包括制冷剂循环系统、载冷剂循环系统和空调冷媒水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和载冷剂循环系统通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载冷剂循环系统和空调冷媒水循环系统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预热器内充有换热介质(如水等),蓄冷桶内装有蓄冷球或板,在蓄冷球或板内封装有蓄冷材料,载冷剂流体在蓄冷球或板外的空隙流道内通过,并与蓄冷球或板内的蓄冷材料进行热交换,将冷量储存在蓄冷球或板内。本发明可用来测试蓄冷空调系统在制冷工况、蓄冷工况、释冷工况及正常供冷工况的性能;可以测试蓄冷空调系统低温送风特性;可以用来测试冰球式、冰板式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和放冷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344344A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810124540.5
申请日:2008-08-2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半导体制冷蓄冷系统,包括半导体制冷系统和热管蓄冷系统;半导体制冷系统中的半导体制冷块的热端与第一金属散热块紧密接触,半导体制冷块的冷端与第二金属散热块紧密接触;在第一金属散热块上安装有用于热端散热的制冷散热翅片;热管蓄冷系统中的热管的冷凝段设置在第二金属散热块内,热管的蒸发段设置在蓄冷器内;在蓄冷器内充有用于储存冷量的相变蓄冷材料,在蓄冷器的外侧设有用来传送蓄冷器内冷量的蓄冷散热翅片。本发明利用热管将冷量从半导体制冷块的冷端传送到箱内的蓄冷器内,冷量大,且储存的冷量可以根据需要释放出来,多余的冷量储存备用,适用于疫苗运输、野外作业等长时间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298552A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200810122696.X
申请日:2008-06-1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胶囊相变蓄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纳米胶囊相变蓄冷材料包括芯材和囊壁壁材,芯材由有机相变蓄冷材料制成,胶囊壁材由脲醛树脂制成;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5∶3或5∶2或10∶3。纳米胶囊壁材通过两类单体的聚合反应而形成,其中一类是油溶性单体,另一类是水溶性单体;油溶性单体和水溶性单体分别位于芯材液滴的内部和外部,并在芯材液滴的表面进行反应形成聚合物薄膜,首先是预聚物制备,其次是乳液制备,然后聚合,最后是后处理,得到纳米胶囊相变蓄冷材料。本发明改善了制备工艺,提高了包覆效率,降低了制备成本,提高了胶囊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1004279A
公开(公告)日:2007-07-25
申请号:CN200710019452.4
申请日:2007-01-2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F24F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蓄能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室内机组由风机和换热盘管组成,室外机组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和热管蓄能器。热管蓄能器内安装有按正三角形叉排的一组热管,在一组热管间填充有蓄能材料。压缩机的出口与四通换向阀连接,进口通过一组电磁阀与热管蓄能器和室内机组连接;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连接,另一端通过一组电磁阀和节流阀与热管蓄能器的上、下换热器连接;室内机组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连接、另一端通过一组电磁阀与热管蓄能器的上、下换热器连接。本发明传热热阻小、流动阻力小,蓄、放能效率高,提高了蓄能空调系统的蓄能量和蓄能效率,改善了蓄能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0458293C
公开(公告)日:2009-02-04
申请号:CN200710025005.X
申请日:2007-07-0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F24F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循环式蓄冷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组A和室外机组B,室外机组B中,蓄冷用套管蒸发器的内部小管的底部出口与换热盘管进口连接;换热盘管的出口与蓄冷用套管蒸发器的内部小管的顶部进口连接;蓄冷槽内装有蓄冷介质,内部充有换热介质的蓄冷换热盘管浸没在蓄冷槽内;室内机组分别通过电磁阀与空调用蒸发器和蓄冷槽的进口连接;空调用蒸发器和蓄冷槽均通过电磁阀与循环泵的进口连接;循环泵的出口与室内机组A连接。本发明在蓄冷、供冷时,其蓄冷密度比水蓄冷系统高;蓄冷时可省去低温载冷剂循环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0427851C
公开(公告)日:2008-10-22
申请号:CN200710019256.7
申请日:2007-01-0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2 , Y02A30/277 , Y02B10/20 , Y02B10/24 , Y02B30/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天然气联合驱动的节能空调,在室外机组中包括有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储热器和天然气加热器;太阳能储热器内的热交换器盘管通过天然气加热器和循环泵与高压发生器内的热交换器盘管两端连接,并驱动室内机组工作,本发明以热源作为驱动能量,克服了现有空调的不足,将制冷、制热及供应生活用热水一体化,结构紧凑、机组小型化;机组中的冷凝器、吸收器采用风冷,省去了冷却水循环系统,以便于进入家庭和中、小型建筑使用;由于该空调系统采用太阳能—天然气联合驱动,其性能系数可达到1.5以上,减少了能源消耗、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另外,它还具有环保、节能、安全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004332A
公开(公告)日:2007-07-25
申请号:CN200710019453.9
申请日:2007-01-2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F28D1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蓄能器,包括上隔室、下隔室和蓄能材料室,在上隔室与蓄能材料室间设有上隔板,在下隔室与蓄能材料室间设有下隔板;在上隔室和下隔室内安装有换热器,在蓄能材料室内安装有一组热管;热管的上端固定在上隔板上并与上隔室相通,热管的下端固定在下隔板上并与下隔室相通;由铜管制成的热管按正三角形叉排,在热管内设有热交换介质;相变蓄能材料位于蓄能材料室内并填充在一组热管之间;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均与空调机组连接。本发明传热热阻小、流动阻力小,蓄、放能效率高,且相变蓄能材料在蓄能器中能够均匀的凝固和熔化,提高了蓄能空调系统的蓄能量和蓄能效率,改善了蓄能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000166A
公开(公告)日:2007-07-18
申请号:CN200710019255.2
申请日:2007-01-0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F24F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多功能太阳能蓄能空调机,它由室外机组、室内机组、太阳能集热器和蓄能槽四部分构成,室外换热器与太阳能集热器连接,室外换热器采用风冷。本发明将制(蓄)冷、制(蓄)热及供应生活用热水一体化,结构紧凑、机组小型化;本发明在蓄冷、供冷时,其蓄冷密度比水蓄冷系统高;在蓄热、供热时,解决了现有热泵型空调机除霜频繁、制热效果不佳等难题,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15℃的情况下,该空调机仍能正常向室内供热,供热温度均匀。由于该空调系统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和低谷电能,其性能系数可达到3.0以上,减少了能源消耗、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平衡了电力负荷。另外,它还具有环保、节能、安全等特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