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69687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0843482.X
申请日:2019-09-0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溶蛋白芽孢杆菌在防治依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致病菌及病害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溶蛋白芽孢杆菌具有很好的降解依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作用,并筛选到一株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高效淬灭菌,即溶蛋白芽孢杆菌(Bacillus proteolyticus)菌株S-5,该菌株于2019年9月4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764。该菌株具有淬灭AHLs和DSF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活性,并且淬灭效果稳定并显著,因此,在防治依赖AHLs和DSF群体感应信号介导致病的病原菌危害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这种以群体淬灭为作用方式的抗病原性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058186B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710375097.8
申请日:2017-05-24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20 , A62D3/02 , B09C1/10 , C02F3/34 , C12R1/01 , A62D101/04 , A62D101/28 , C02F101/34 , C02F101/36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降解菌株及其应用。所述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菌株ZH‑14,已于2016年11月28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6689。该菌株具有显著的降解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的能力,将该菌株制备成液体制剂,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适合治理水体或土壤等自然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造成的残留污染;直接施用短时间内可使水体或土壤中氯菊酯残留量降低85%以上,可解决农业生产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超标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生产出无毒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306336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11311103.4
申请日:2018-11-0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为靶标的病害防治菌株,所述菌株保藏号为GDMCC 60434。该蜡样芽孢杆菌针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具有较好的降解活性,且降解效果稳定并显著,在防治AHLs介导致病的致病菌危害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为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9182159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10843540.4
申请日:2018-07-2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淬灭菌及其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中间苍白杆菌对多种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具有淬灭活性,并分离到一株高效淬灭菌菌株D-2,能够快速且显著地降解多种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包括OHHL、OOHL和OdDHL等,同时可显著减轻依赖AHLs致病的病原菌病害症状,在防治AHLs介导致病的致病菌危害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而且该菌株活性稳定,为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且以阻断群体感应为靶标而不引起选择压力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开发途径,在防治依赖群体感应信号介导致病的病原菌危害方面具有巨大推广应用潜力,这种以群体淬灭为作用方式的抗病原性生防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964516A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711116059.7
申请日:2017-11-13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动杆菌及其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株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actucae)菌株QL-1,于2017年9月1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NO:M2017487。该菌株能以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作为唯一碳源生长,15 h内完全降解2 mM的 DSF信号分子,降解活性高,降解性能稳定。菌株QL-1对野油菜黄单胞菌XC1引起的黑腐病具有显著的生防效果,该菌株还具有生长速度快、培养方法简单、适应能力强、不易变异的特点,在依赖DSF致病的病原菌的防治中具有巨大推广应用的潜力,同时本发明可以减轻农药滥用问题,为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9182159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810843540.4
申请日:2018-07-2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淬灭菌及其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中间苍白杆菌对多种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具有淬灭活性,并分离到一株高效淬灭菌菌株D‑2,能够快速且显著地降解多种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包括OHHL、OOHL和OdDHL等,同时可显著减轻依赖AHLs致病的病原菌病害症状,在防治AHLs介导致病的致病菌危害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而且该菌株活性稳定,为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且以阻断群体感应为靶标而不引起选择压力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开发途径,在防治依赖群体感应信号介导致病的病原菌危害方面具有巨大推广应用潜力,这种以群体淬灭为作用方式的抗病原性生防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778266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517462.6
申请日:2020-06-09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基因aidf及其编码的降解酶AidF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基因aidf,所述降解基因aidf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并提供了其编码的降解酶AidF,其能够淬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果胶杆菌引起的软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进一步构建得到了重组质粒和重组微生物,同样具有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淬灭活性;因此,该降解基因aidf、降解酶AidF、重组质粒和重组微生物具有作为植物病害控制靶点的潜力,能够广泛用于淬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防治依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介导致病的植物病害、制备依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致病的致病菌的防治制剂中,为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7541479B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710855196.6
申请日:2017-09-2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20 , C02F3/34 , B09C1/10 , C12R1/38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虫剂右旋苯醚菊酯降解菌株及其菌剂和降解工艺。所述菌株为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菌株P31,于2017年5月12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256。该菌株及其菌剂对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很好的降解作用,尤其是对右旋苯醚菊酯,48h内对50mg/L右旋苯醚菊酯的降解率达到86.4%,72h内可完全降解;直接施用本菌剂短时间内可使水体或土壤中右旋苯醚菊酯残留量降低77%以上;可用于修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污染的水体、土壤等环境,解决了农业生产中该类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生产出无毒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09266574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051157.1
申请日:2018-09-1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淬灭菌及其在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所述淬灭菌为不动杆菌F15Y,该菌株于2018年8月28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号为是GDMCC No:60440。该菌株具有DSF及AHLs高降解活性,降解效率高、效果显著、降解性能稳定;对依赖DSF或AHLs致病的致病菌以及相关植物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菌株F15Y分离于常年耕作的番薯田土壤,对环境能够较好的适应,且对环境友好;因此菌株F15Y在依赖DSF或AHLs介导致病的植物病原菌的防治中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同时本发明可以减少抗生素滥用问题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为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7629978A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710764814.6
申请日:2017-08-3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硝基还原假单胞菌及其在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及/或DSF信号类似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的硝基还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菌株HS-18,于2017年5月12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NO:M2017257。该菌株活性稳定,能以群体感应信号分子DSF作为唯一碳源生长,24小时内可以完全降解DSF信号,对DSF信号分子有显著且快速的降解作用,在群体淬灭方向、抑制黑腐病病害、防治依赖DSF介导致病的致病菌危害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发明可以减少农药滥用问题,同时为生物防治植物病原菌危害提供了新思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