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86024B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410575761.X
申请日:2014-10-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9K8/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温高矿化度油藏调剖堵水的调堵剂,按重量百分含量计,该调堵剂包括以下原料:0.3~0.6%的水解聚丙烯酰胺、0.1~0.2%的交联剂、0.1~0.2%的稳定剂、3.2~4.0%的无机颗粒诱导剂以及95~96.3%的含钙离子的水。该调堵剂原料中的水解聚丙烯酰胺能够在交联剂和稳定剂的作用下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聚合物凝胶,该聚合物凝胶具有较好的抗盐性能;无机颗粒诱导剂能够和钙离子反应形成无机颗粒,其具有较高的耐温性。本发明提供的这种以聚合物凝胶和无机颗粒组成的调堵剂为无机/有机复合凝胶,该调堵剂在高温高矿化度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封堵强度和长期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2643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310584165.7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5 , G06F17/18 , G06T11/2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膨颗粒与储层匹配图版的建立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包括确定历年调剖井的调剖前强吸水层平均渗透率;统计剖面见效型调剖井的调剖数据,调剖数据包括调剖前强吸水层平均渗透率、调剖所采用的体膨颗粒粒径和体膨颗粒强度;根据剖面见效型调剖井的调剖数据,以强吸水层平均渗透率为X轴、体膨颗粒强度为Y轴,绘制采用不同粒径体膨颗粒调剖时强吸水层平均渗透率与体膨颗粒强度的关系图版。将本发明的采用不同粒径体膨颗粒调剖时强吸水层平均渗透率与体膨颗粒强度的关系图版应用于现场调剖,能为调剖方案的编制提供理论指导,能方便快捷地指导现场体膨颗粒施工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7925205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211257143.1
申请日:2022-10-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气窜封堵的非交联泡沫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非交联泡沫凝胶包括高分子聚合物、两性离子聚合物、增泡剂、疏水单体、生物增固剂和高温稳定剂。本发明还提供了非交联泡沫凝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非交联泡沫凝胶更细腻、均一,液膜更厚,稳定性更强,利用该体系的贾敏效应实现与主裂缝沟通分支裂缝持久封堵。
-
公开(公告)号:CN11780179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211177851.4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9K8/504 , C09K8/512 , C09K8/88 , C09K8/68 , C09K8/66 , C07F1/10 , C07C253/30 , C07C255/51 , E21B43/26 , E21B33/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田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释破胶剂、智能可控型耐温暂堵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缓释破胶剂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银盐和络合剂,所述络合剂为氨水或1,4‑二氰基苯;智能可控型耐温暂堵剂的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缓释破胶剂,稠化剂、引发剂和交联剂。其制备方法包括将银盐和络合剂混合反应制得破胶剂,然后将稠化剂加水溶解,再加入引发剂、交联剂和破胶剂,混合,反应即得。与现有的暂堵剂技术相比,其优越性在于注入前粘度较低,可以一次注入地层,并任意控制破胶时间,封堵率大于90%,具有较好的封堵性。同时减少了二次注入破胶剂的成本和时间,对调剖堵水和压裂酸化等油田措施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833429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010589782.2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层调剖方法,包括:步骤S1:向油层中注入第一填充剂以对油层上的裂缝进行封堵,其中,第一填充剂采用无机固化体系;步骤S2:向油层中注入第二填充剂以对油层内的大孔道进行封堵,其中,第二填充剂采用固化凝胶;步骤S3:向油层中注入第三填充剂以对高渗条带进行封堵,其中,第三填充剂包括弱凝胶与颗粒复合调剖剂;步骤S4:向油层中注入第四填充剂以对第一填充剂、第二填充剂和第三填充剂进行固定,其中,第四填充剂采用凝胶调剖剂。本发明的油层调剖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油层调剖效果不好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707721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110961251.6
申请日:2021-08-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8F220/56 , C08F220/06 , C08F220/58 , C08F222/38 , C09K8/5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田堵水调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二次交联的凝胶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凝胶颗粒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丙烯酰胺10‑30份,功能单体1‑10份,稳定剂0.1‑0.3份,引发剂0.1‑0.5份,交联剂0.1‑1份,改性漂珠10‑30份,水1‑100份。该凝胶颗粒中存在过量的交联剂,在地层温度和水的作用下,凝胶颗粒实现二次交联并再次形成凝胶,通过使用改性漂珠使得凝胶颗粒具有很好的悬浮性能和强度性能,在堵水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336306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11547390.9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童世俊 , 庄旭 , 李宝强 , 王盛山 , 陈树 , 曾其信 , 郑伟涛 , 王俊芳 , 岳清政 , 徐鹏飞 , 姜培斌 , 郭济尘 , 郭宇恒 , 侯冬青 , 许雪蓉 , 许馨予 , 王珺琛 , 常镇伟 , 杨大中 , 罗强 , 马桥歌 , 费发奇 , 于佳立 , 于东瑶 , 游鑫 , 孙念领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阀门开关工具,当要打开或关闭阀门时,将咬合部与手轮的支撑柱配合连接,转动操作杆以使操纵杆沿着平面转动至接触于凸起结构,继续转动操纵杆,使操纵杆推动凸起结构,使得凸起结构带动咬合部转动,从而带动手轮转动,以打开或关闭阀门,相比现有技术中使用F型扳手,本发明实施例的阀门开关工具在打开或关闭阀门过程中,操作稳固不滑动,操作人员可站在阀门侧面进行操作,能够有效、安全地旋拧阀门手轮,省时省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628399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810654603.1
申请日:2018-06-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封堵裂缝的封堵剂及其封堵方法。该封堵剂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第一组分包括第一反应型高聚物、聚合单体、交联剂、引发剂;第二组分包括非可溶性固体颗粒和聚合物溶液。采用上述封堵剂不仅能够实现对油藏裂缝的有效封堵,同时有机凝胶-颗粒的立体网络封堵体系的形成还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封堵强度和耐冲刷性能。此外由于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在注入前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因而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封堵剂不仅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注入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712865B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410722960.9
申请日:2014-12-0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7C51/41 , C07C59/265 , C09K8/5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柠檬酸铝交联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柠檬酸与聚合氯化铝进行反应,得到固体柠檬酸铝交联剂。该制备方法中,采用了聚合氯化铝作为铝源与柠檬酸进行反应。将聚合氯化铝与柠檬酸进行反应后,能够直接得到呈固态状的固体柠檬酸铝交联剂,这种固态状类似于泛潮的黏土状,不具备流动性。这就能够减少运输存储困难,避免后期干燥处理增加工序和成本。同时,上述方法所制备的固体柠檬酸铝交联剂中,铝离子含量能够达到3~8.5%,这有利于减少使用过程中交联剂的用量。此外,该交联剂与HPAM交联后形成的凝胶粘度能够达到12000mpa.s,这有利于提高油田调剖堵水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543245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210080974.X
申请日:2022-01-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相遗迹化石识别模型的训练方法、识别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包含多个属种遗迹化石的原始岩心图片数据并整理,生成包含多个属种遗迹化石的岩心图片数据库;对岩心图片数据库中的图片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添加图片数据对应的海相遗迹化石标签信息,生成海相遗迹化石数据集;将海相遗迹化石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训练集和测试集对预设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并计算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损失率,对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选择根据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损失率最小的神经网络模型作为海相遗迹化石识别模型。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海相遗迹化石识别方式中人工识别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琐,识别结果容易出现误判的难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