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308232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010120266.5
申请日:2020-02-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道调整用延迟膨胀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包括,延迟膨胀颗粒结构设计:包括延迟膨胀颗粒核心、延迟膨胀颗粒内层膜和延迟膨胀颗粒外层膜;延迟膨胀颗粒制作材料参数选型:所述延迟膨胀颗粒核心材料选型、所述延迟膨胀颗粒内层膜材料选型和所述延迟膨胀颗粒外层膜材料选型;延迟膨胀颗粒制作工艺设计:将所述延迟膨胀颗粒内层膜材料固化在所述延迟膨胀颗粒核心上,得到具有所述内膜的延迟膨胀颗粒半成品,再将所述延迟膨胀颗粒外层膜材料固化在具有所述延迟膨胀颗粒半成品上得到延迟膨胀颗粒成品;适用于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为后期油气资源开发提供很大帮助。
-
公开(公告)号:CN113153245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087626.0
申请日:2021-01-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化壳油藏流道调整施工段塞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风化壳油藏的井中依次注入前置段塞、主体段塞、加强段塞、高压水段塞;所述前置段塞由油田水、最低浓度流道调整颗粒、油田水组成;所述主体段塞和所述加强段塞均由第一段塞、第二段塞、第三段塞组成,所述第一段塞为油田水,所述第二段塞为流道调整颗粒,所述第三段塞为聚合物溶液,所述第二段塞和所述第三段塞交替设置若干组,所述加强段塞的第二段塞浓度可调;所述高压水段塞为油田水。本发明能够确保风化壳油藏流道调整施工过程中颗粒的有效注入,同时确保施工后的注水开发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68661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310294315.0
申请日:2023-03-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缝洞型油藏下调溢出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根据储层地质数据、测井资料和井史资料识别具备优化价值的潜力井;根据溢出口位置、油‑气界面参数和地层裂缝尺寸信息,决策挤堵作业执行参数;进而基于其利用砂粒、凝胶体系和水泥挤堵气窜溢出口至设定封堵强度后封口,钻塞至设定要求后穿换井口,组下完井机抽管柱,组下完井杆柱,安装采油树及防喷器,安装抽油机,按照设定工作制度试抽。该方案通过挤堵气窜溢出口形成新储层界面重造气顶,然后重新钻塞,迫使气体下移,不断顶替原气‑水夹层中的原油开采,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气窜后中部剩余油难动用的问题,有效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427374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010996879.5
申请日:2020-09-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溶体油藏的井组协同控水方法,包括井组识别步骤和井组协同控水步骤,根据地质资料、井组动静态响应以及井组依次见水特性进行油井类型识别,识别出底部水源井、中部水窜井和顶部见水井,对底部水源井进行高强度封堵,封堵底水上升主要通道,延缓近水源井水淹;对中部水窜井进行中强度封堵,堵大裂缝通道,抑制水窜;对顶部见水井视其水窜程度进行低强度调堵,选择性封堵水窜通道,释放剩余油潜力,该方法考虑井组连通性,进行油井识别并划分油井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油井采用不同的堵剂体系进行不同强度封堵,由现有技术的“单点零散堵”向“单元整体控”转变,根据出水路径,由低到高逐级封堵,实现规模治水。
-
公开(公告)号:CN117567689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210942757.7
申请日:2022-08-0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8F251/00 , C08F220/56 , C08F220/06 , C08F226/10 , C09K8/5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支化缓膨体堵剂,属于油气田堵剂技术领域。所述超支化缓膨体堵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多糖1‑3份、功能性单体2‑5份、交联剂0.05‑0.2份、引发剂0.05‑0.5份、地层水91‑97份,所述交联剂为有机钛交联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支化缓膨体堵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有机钛交联剂制备:由三乙醇胺和钛酸四异丙酯反应制得;S2)超支化缓膨体制备:将聚多糖、功能性单体和引发剂加入地层水中,并加入有机钛交联剂,然后通入惰性气体,反应得到超支化聚合物凝胶;S3)将制得的超支化聚合物凝胶经剪碎、干燥、粉碎、筛分后可得超支化缓膨体堵剂。制备得到的超支化缓膨体堵剂耐温抗盐性能和抗剪切性能良好、耐老化稳定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4437570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011225279.5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胍胶压裂液用纳米交联剂的制备方法及制得的交联剂,属于油田化学技术领域。以亚硝酸钠、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多乙烯多胺作为改性剂,将纳米炭黑颗粒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引入一定量的氨基,作为制备交联剂的纳米基体;以多元醇和硼酸反应,制备有机硼酸酯化合物;将有机硼酸酯化合物和纳米炭黑基体反应,制备可以交联胍胶分子的纳米交联剂产品。经过测试,该产品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作为胍胶压裂液的交联剂使用时,本身用量较小,还可以显著降低压裂液体系中胍胶的用量,并提升体系的耐温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929263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0979032.0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抽油机远程启停无线控制装置,其包含:井场无线模块,其安装在井场控制柜内,用于对井场控制柜传送来的启停控制开关量信号进行调制,以生成编码信号;抽油机无线模块,其安装在抽油机控制柜内,与井场无线模块进行无线通信,用于对接收到的编码信号进行解调,以实现对抽油机的启动或停止控制。本发明无需挖沟布线,可以节约人工成本,同时可以避免因井场施工等造成线缆受损导致的远程控制失效,确保了远程控制系统的稳定可靠;当某口井因复垦、长停等原因不再需要抽油机远程控制时,还可将该套设备快速迁移至其它井场使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盘活,抽油机远程启停无线控制更具优势,可在各油气田抽油机远程启停实施中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716988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110003905.4
申请日:2021-01-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9K8/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沥青质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涉及沥青质沉积抑制剂技术领域。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固化剂、二甲苯加热混合,加热加入液体沥青质抑制剂,得混合物1;(2)将所得混合物1混炼,得混合物2;(3)将所得混合物2用模具成型,得所述固体沥青质抑制剂。该固体沥青质抑制剂能够以合适的溶解速率缓慢均匀地溶解,使得沥青质抑制剂成分在原油中保持一定的浓度,并且可延长释放,从而达到长效抑制沥青质析出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51609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310133445.6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调驱的三相泡沫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用于提高采收率的泡沫驱油技术领域。本发明选择合适碳链长度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保证体系具有足够的发泡率和较好的稳定性,通过选用合适磺化度的磺化酚醛树脂使其在高矿化度盐水中能够析出形成颗粒进一步稳定泡沫,由此构建的三相泡沫体系具有优异的耐温耐盐能力,室内评价中其起泡体积在390mL以上,泡沫半衰期在120min以上,析液半衰期在7min以上。同时岩心驱替实验表明,本发明优选的泡沫体系在气液同注时泡沫的阻力因子大于90,在130℃,盐含量220000mg/L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封堵调控气窜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335612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111589156.4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nventor: 李军 , 刘培亮 , 蒋林 , 甄建伟 , 李勇 , 陈启龙 , 任科 , 郭斌 , 谷旭 , 谷海亮 , 王莎 , 刘燕平 , 祁世文 , 冯绪宝 , 张永禄 , 张川 , 刘刚 , 付小坤 , 王照之 , 耿丽蓉 , 孙庚 , 陈瑶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堵水方法,包括(1)精细化刻画油藏;(2)堵水方法一体化设计和现场施工精准控制等步骤,本发明转变控水思路,在潜力评估、缝洞刻画、油水赋存、堵剂选型、工艺设计、动态调整、效果评价等关键环节,加强地质与工程的融合力度,实现了油藏描述与工程配套的有机融合,提高碳酸盐岩油藏堵水工艺的成功率,实现了堵水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