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725348A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711037342.0
申请日:2017-10-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IPC: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震资料识别沉积相的方法,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本发明的基于地震资料识别沉积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识别目标区内井点处目的层段的沉积相类型;2)目标区目的层段等时格架构建;3)确定若干个相对井点处目的层段地质特征反应敏感的单一地震属性;4)确定的一组地震属性特征参数进行地震属性聚类分析运算,实现对应分析时窗内地震属性特征参数的样本分类;5)将井点处目的层段的沉积相与上述样本分类进行对比,确定不同地震特征参数的样本分类类别的实际沉积相意义,进而识别周围地区沉积相的类型。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地震相辨识度高、沉积相划分精准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142517A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310518273.0
申请日:2013-10-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IPC: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地震数据动态频谱属性的油气检测方法,技术方案为:利用短时傅立叶变换和频谱平滑方法获得目的层段及其上、下三个时窗的频谱属性,利用趋势分析方法确定时窗间频谱属性的变化量得到频谱动态属性,并通过与目的层段实际钻遇油气层厚度经归一化后相关分析,优选油气检测优势频谱属性进行油气检测。本发明利用三时窗分析方法能够获得目的层段及上、下相邻时窗的频谱属性和属性的动态变化,比以往单时窗方法更充分获取目的层段的地震波频率信息,并采用把各频谱属性与已钻井含油气层厚度相关分析优选频谱属性的方法,增强了属性选取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油气检测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993643A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111210220.3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地震成像点扩散函数计算方法,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该方法将巨大的五维旅行时内存分散放置于所有节点,规约当前目标线所需旅行时片纳入当前计算点内存。该发明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前多节点机群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匹配好适当的并行框架,可以高效地进行三维点扩散函数的计算。利用计算的点扩散函数进行成像振幅校正和最小二乘偏移,可提高成像结果的可信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063160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010797793.X
申请日:2020-08-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速度反演方法及装置,属于油气物探工程领域。该方法包括:结合最大时移量、迭代总次数和组合叠加的个数得到第k次迭代的组合时移量;结合第k次迭代的合成极性编码超级炮和组合时移量及每个时移量对应的加权系数得到第k次迭代的组合编码超级炮利用第k次迭代的组合时移量及每个时移量对应的加权系数、地震子波和极性编码矩阵得到第k次迭代的组合震源并利用和第k‑1次迭代的速度场得到第k次迭代的正演超级炮Dcal,k(v);利用Dcal,k(v)和得到第k次迭代的反演梯度场;结合第k次迭代的更新步长和反演梯度场以及第k‑1次迭代的速度场得到第k次迭代的速度场,循环迭代得到最终的速度场。本发明能增加反演过程的稳定性、提高反演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488308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011164891.6
申请日:2020-10-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IPC: G01V1/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信号处理方法,属于地震解释处理技术领域。处理方法包括:获取叠后数据;对叠后数据进行时频转换,得到变换后的频谱;对每一条地震道信号的频谱进行分割,得到分割后的区间和谱边界点;通过分割后的区间和谱边界点构建自适应小波滤波器组,对原始地震信号进行滤波,得到不同的经验模态分量;对不同的经验模态分量进行优选,得到反映地震子波信息的经验模态分量;将反映地震子波信息的经验模态分量进行能量均衡;将能量均衡后的经验模态分量和未优选的经验模态分量进行重构,得到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体。本发明得到的地震数据体在低频成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频带宽度得到了拓展,具有较好的保真度,能够满足薄层精细刻画的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14488297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011158080.5
申请日:2020-10-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IPC: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震资料断层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层识别方法及装置。首先获取地震剖面或切片数据,并分割成若干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中放置一只蚂蚁;以蚂蚁初始位置为中心确定一个窗口,计算窗口中每个数据点沿x、y、z三方向的梯度,进而确定各个窗口的梯度方向,进而得到蚂蚁追踪的主方向;以此为基础进行断层追踪,直至满足追踪终止条件;当所有蚂蚁完成一次追踪后,更新所有数据点之间的信息素;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根据最终得到的信息素剖面确定断层位置。本发明能够控制蚂蚁追踪处于断层、裂缝发育区域,提高断层的识别及检测精度,对断块裂缝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有指导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063159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10796931.2
申请日:2020-08-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IPC: G01V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面波速度确定方法及装置,属于油气物探工程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处理的地震观测数据,从地震观测数据中提取出基阶面波数据,对基阶面波数据进行时频转换得到频率域面波数据;根据所述频率域面波数据中的频谱能量最大值对应的频率确定有效频带,在有效频带范围内对频率域面波数据进行波场重构,并在有效频带范围内求取波场重构后的频率域面波数据的振幅场和相位谱;利用相位解缠技术对所述相位谱进行处理得到走时场;利用所述振幅场、振幅场的梯度和走时场的梯度,得到有效频带范围内的地震面波速度。本发明能适用于任意复杂不规则观测系统,面波速度计算精度高,并能直接反演任意多震源的面波数据,面波速度计算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0907990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1811089775.5
申请日:2018-09-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后地震裂缝定量预测方法及系统,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根据获取得到的工区的叠后地震数据体、研究组段的构造解释层位、描述裂缝发育特征的地质以及测井资料模拟建立设定裂缝密度的裂缝带对应的不同时窗长度下的方差体属性值之间的关系式,由此计算得到设定裂缝密度的工区方差体,结合上述计算过程得到设定裂缝密度区间的工区裂缝方差属性体,根据得到的工区裂缝预测方差属性体进行裂缝预测。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微小尺度裂缝带的定量预测,并且,能够实现不同尺度裂缝带的识别和区分,另外,该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尤其在已有地震资料不满足叠前裂缝预测技术应用的地区,能够极大的节约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927777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811095530.3
申请日:2018-09-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障碍区炮点的移动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理论观测系统坐标数据,建立表征炮检点分布的理论炮点分布模型;根据理论炮点分布模型中的理论炮线距和理论炮点距构建网格控制参数;根据障碍区边界形成表征障碍区边界的多边形模型,多边形模型中覆盖的理论炮点数量为n;在多边形模型周围,根据网格控制参数形成m个空位网格,m≥n;将多边形模型中的n个炮点移动到n个空位网格中。本发明保持了炮线的圆滑性和炮点摆放的均匀性,提高了多个炮点的整体摆放合理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142514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310520064.X
申请日:2013-10-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定量设计方法,技术方案为:针对正交与对称放炮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类型,通过对三维地震观测排列主要参数扫描的方式得到多个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并在设定评价区域内满覆盖布设;按照面元内炮检距、方位角采样均匀和面元间属性一致原则确定其量化评价指标;根据量化评价指标通过分类排序确定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方案,完成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方案的量化设计,提高观测系统设计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地震成像精度,为地震采集设计提供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