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69393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438031.9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S3/0405 , H01S3/06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层功率剥离器及光纤激光器,属于光纤器件领域。所述包层功率剥离器包括:作用光纤、透光导热片和封装壳体。作用光纤位于封装壳体内,透光导热片贴附于封装壳体的内壁,作用光纤表面设置有光功率剥离窗口,光功率剥离窗口朝向透光导热片。在作用光纤的包层中传输的光束从光功率剥离窗口出射后入射到透光导热片,以使光束从包层中剥离。相比于现有技术,有效地简化了包层功率剥离器的结构,减轻了器件的重量。当应用于光纤激光器时,有利于光纤激光器的结构简化。
-
公开(公告)号:CN106856293A
公开(公告)日:2017-06-16
申请号:CN201510892858.8
申请日:2015-12-08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IPC: H01S3/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S3/10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拼接锁定和远场的超短脉冲激光相干合束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高重频飞秒激光源分束后经过不同的光路链传输,最后经取样模块及聚焦模块在焦点处实现子光束间的相干增强叠加。取样模块及聚焦模块由数块元件拼接而成或直接利用整块元件,在对光束进行传输的同时不引入束间动态误差。监测控制系统同时采集束间谱干涉信号及各子束独立的远场信号和子束间合成的远场信号,用以判断束间相对误差,并由误差补偿模块对其进行补偿,从而实现激光脉冲在焦点处的相干合束,获得超强激光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0581123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382020.9
申请日:2016-06-01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S3/109 , H01S3/067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白光激光产生装置,包括红外激光光源、第一光纤、倍频晶体、第二光纤以及光谱展宽模块,所述红外激光光源、所述第一光纤、所述倍频晶体、所述第二光纤以及所述光谱展宽模块依次设置,所述红外激光光源用于产生红外激光,所述倍频晶体用于利用倍频效应将所述红外激光转换为可见光激光,所述光谱展宽模块用于将所述可见光激光进行展宽,得到白光激光。本发明的红外激光光源经过倍频晶体通过激光倍频,实现高效超短脉冲倍频,输出一定波长的可见光激光,再通过第二光纤耦合进非线性介质中,进而实现大功率宽带可见光激光输出,此时的光谱可以覆盖450nm?760nm波段,可产生大功率白光激光。
-
公开(公告)号:CN105487173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610014994.1
申请日:2016-01-11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6/255 , G02B6/02004 , H01S3/06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场匹配器及光纤激光器,属于光纤耦合技术领域,所述模场匹配器包括第一单模光纤、第二单模光纤和匹配光纤,所述第一单模光纤的芯径大于所述第二单模光纤的芯径,所述匹配光纤的芯径大于所述第二单模光纤的芯径,且所述匹配光纤的芯径小于所述第一单模光纤的芯径,所述匹配光纤的一端与第一单模光纤的一端耦合,所述匹配光纤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单模光纤的一端耦合。本发明提供的模场匹配器相比于传统的拉锥式模场匹配器,制作简单高效,成本低,稳定性及成品率高,可批量生产。此外,由于本模场匹配器可以双向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该模场匹配器的光纤激光器具有较小内部传输损耗以及较高的激光输出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184036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464536.9
申请日:2014-09-12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IPC: H01S3/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光束反转器,包括: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通过反射镜Ⅰ和反射镜Ⅱ进入透镜Ⅲ转化为平行光,从而使主放内的大口径光束转化为中等口径光束,便于在多功能光束反转器内传输;平行光束经过对主激光脉冲起导通作用并对自激振荡和反激光隔离的电光开关后进入反射镜Ⅲ、反射镜Ⅳ和发射镜Ⅴ组成的90°转角体;90°转角体对平行光束的近场和偏振态进行90°旋转;然后平行光束经透镜Ⅳ进行汇聚,再依次经反射镜Ⅵ和反射镜Ⅶ导出。采用本发明,改善了系统的能量输出特性;同时使像散转化成离焦,再通过透镜调焦补偿即可明显提升系统输出光束的远场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604553A
公开(公告)日:2009-12-16
申请号:CN200910059291.0
申请日:2009-05-15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IPC: G12B9/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真空容器内光学平台支撑装置。本发明的真空容器内光学平台支撑装置的真空壳体通过真空壳体支座直接固定于支撑平台上,光学平台支座与光学平台连接后穿过真空壳体固定于支撑平台上;光学平台支座与真空壳体采用无刚性接触;波纹管的上端法兰与真空壳体密封连接,波纹管的下端法兰与光学平台支座密封连接。本发明的真空容器内光学平台支撑装置使真空环境下的光学平台不受真空变形和真空机组振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281337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1810246577.9
申请日:2018-03-23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IPC: H01J1/3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电阴极及X射线诊断系统。光电阴极包括X射线多层反射膜及设置在X射线多层反射膜表面上的金。X射线多层反射膜作为光电阴极的基底,金为纳米结构。X射线多层反射膜用于将入射至X射线多层反射膜表面上的X射线进行反射。金用于在X射线入射至金的表面后产生光电子,以进行X射线的诊断。其中,入射至金的表面的X射线包括光源直接射出的X射线及X射线多层反射膜反射的X射线。所述光电阴极的光电子产额高,稳定性好且环境适应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09119873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1811277827.1
申请日:2018-10-30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工质组合式喷雾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支撑装置;至少两个雾化喷嘴,按照预设排列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所述至少两个雾化喷嘴用于将与各自对应的冷却工质雾化后喷射,雾化后的所述冷却工质在待散热的介质表面形成的雾化区域重叠,其中,所述至少两个雾化喷嘴中有至少两个雾化喷嘴所对应的冷却工质不相同。所述冷却装置可选择的冷却工质种类多,实现了在多冷却工质选择条件下对介质进行高效、均匀的散热。
-
公开(公告)号:CN109361137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1811512561.4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激光增益组件及激光器,包括泵浦源以及在所述泵浦源的作用下提高激光光束能量的增益管,所述增益管内具有第一流体通道,增益管包括增益直管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增益直管两端的两个管状端帽,第一流体通道贯穿所述增益直管和两个所述管状端帽,且所述管状端帽呈凸台状,所述增益直管的外侧包裹有第一密封管,所述第一密封管与所述增益直管之间相互分离以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用于通过冷却介质,以使所述增益直管外侧与所述增益直管内侧的温度趋于一致。通过上述设置,以在采用上述激光增益组件及激光器进行传输激光时,可有效提高激
-
公开(公告)号:CN111244742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2010191921.6
申请日:2020-03-18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Inventor: 康民强 , 邓颖 , 朱启华 , 严雄伟 , 肖凯博 , 陈远斌 , 黄醒 , 瞿崇兵 , 李剑彬 , 向祥军 , 周松 , 张帆 , 蒋新颖 , 郑奎兴 , 陈波 , 景峰 , 郑建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路同源泵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用于输出泵浦激光光束的泵浦光源、沿所述泵浦激光光束的光路依次设置的用于在工作状态下改变入射光束偏振方向的电光开关、多个用于形成多路泵浦光的偏振片、与电光开关控制连接用于实现电光开关工作状态转换的同步机、用于改变经偏振片后泵浦激光光束的偏振态以确保多路泵浦光偏振态一致的半波片,本系统通过对电光开关进行控制,进行时分复用多路泵浦,可以快速的对泵浦激光光束进行输出调节,满足泵浦要求,且仅需要单路的功率即可以满足多路的需求,使得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