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10801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207892.7
申请日:2015-04-28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IPC: H02H7/125
Abstract: 适用于直流融冰系统整流装置的管母线电流差动保护方法,该方法通过判断直流融冰系统整流装置中交流侧的三相电流及直流侧正负极电流是否满足保护动作方程,以对应进行相应的差动保护动作,该保护动作方程有效地反应整流装置保护区内的各种故障,并具有故障桥定位的功能。本保护的制动函数进一步考虑了两测量回路电流互感器不平衡电流的影响,对传统阀短路保护的制动函数进行改进,变为两折线式的制动函数,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116114A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310025842.8
申请日:2013-01-23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直流融冰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融冰装置地线融冰模式下的故障测距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故障时刻直流融冰装置输出的正极电压绝对值U+、正极电流绝对值I+、负极电压绝对值U-和负极电流绝对值U-;根据所述正极电压绝对值U+、正极电流绝对值I+、负极电压绝对值U-和负极电流绝对值U-,计算故障点与直流融冰装置的正极或者负极之间的电阻;根据所述地线的单位长度电阻r,得到故障点与直流融冰装置的正极或者负极之间的距离。本发明快速确定故障点位置。从而实现在直流融冰装置地线融冰模式下的故障测距。
-
公开(公告)号:CN106384989B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611015295.5
申请日:2016-11-18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IPC: H02G7/16
Abstract: 一种对输电线路架空地线进行直流融冰的装置,包括N个分段塔、架空地线、交流三相电源、直流融冰装置、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分段地线、接地刀闸KG、自动接线装置KN;所述的架空地线对地绝缘并分段通过多个接地刀闸KG接地,每个所述的分段塔通过自动接线装置KN将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与架空地线短接,每个短接处并联最少一段分段地线或串联最少一段分段地线,所述的自动接线装置KN通过信号控制开闭。优点是,可使地线融冰线路短接时间和短接装置费用均减少1倍以上,融冰分段选择灵活性大大提高,避免为融冰需要对OPGW地线中光缆的断开和接续,降低线路维护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5006803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510450086.2
申请日:2015-07-28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高压侧电流有效值的交流滤波器差动保护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交流滤波器高压侧电流和低压侧电流进行采样;步骤2、将采样的高压侧电流和低压侧电流均通过50HZ滤波,采用50HZ分量计算高、低压侧电流差流,并跟差流定值进行比较;步骤3、计算高压侧电流有效值,并跟有效值定值进行比较;步骤4、当高低压侧电流差流大于差流定值,且同时高压侧电流有效值大于有效值定值时,差动保护无延时动作出口,跳开高压侧开关,其他情形差动保护不动作。本发明因采用了交流滤波器退出和故障时高压侧电流截然不同特征进行区分,保证了保护在本体发生接地故障时能可靠动作,在交流滤波器退出过程中可靠不动作。
-
公开(公告)号:CN104767184B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510106453.7
申请日:2015-03-11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提高过渡电阻耐受能力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样获取双端同塔双极直流输电线路同一端两极直流线路电流和电压;步骤2、分别计算极波Pi和地模波Gi;步骤3、分别通过差分法计算极波变化率dPi/dt和地模波变化率dGi/dt;步骤4、当满足地模波变化率dGi/dt>Δ1i时,则判断为该极i故障;步骤5、在满足步骤4中极i故障的基础上,当满足dPi/dt>Δ2i时,则判断为该极i直流线路区内故障。本发明相对于现行直流线路保护用于区分区内外故障的特征量,采用极波变化率dPi/dt区分本极线路区内区外故障,区分度最高,提高了过渡电阻耐受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019054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460240.9
申请日:2016-06-21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025 , G01R31/085 , G01R31/0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直流融冰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判断直流融冰系统整流装置中交流侧的三相电流及直流侧正负极电流是否满足保护动作方程,以对应进行相应的差动保护动作,该保护动作方程有效地反应整流装置保护区内的各种故障,并具有故障桥定位的功能。本保护的制动函数进一步考虑了两测量回路电流互感器不平衡电流的影响,对传统阀短路保护的制动函数进行改进,变为两折线式的制动函数,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375911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765967.3
申请日:2015-11-10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IPC: H03K17/7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流阀电触发晶闸管的门极触发脉冲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当电触发晶闸管两侧初次建立正常电压过程中,将计数器复归为00状态;步骤2、VBE装置向TE板发送一个双脉冲,将计数器转换为01状态;步骤3、TE板收到所述双脉冲后,导通电触发晶闸管;步骤4、VBE装置向TE板发送第一单脉冲,将计数器转换为10状态;步骤5、如果电触发晶闸管阳极与阴极两端电压值变化率大于100V/us,则TE板向电触发晶闸管的门极发送触发脉冲,导通电触发晶闸管;步骤6、在第二单脉冲发生后1.1ms,VBE装置再向TE板发送第三单脉冲,再次将计数器转换为00状态,完成了一个周期性工作。本发明协调控制性能很好,能适应各种电压等级用直流输电系统换流阀。
-
公开(公告)号:CN104253419A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申请号:CN201410462126.0
申请日:2014-09-11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带内熔丝的高压电容器不平衡保护防扰动跳闸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带内熔丝的高压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不平衡度变化量定值△3;步骤2:根据电容元件发生短路故障时内熔丝熔断时间T1确定保护延时时间T;步骤3:保护装置检测高压电容器不平衡度变化量满足不平衡度变化量定值△3、持续时间满足保护延时时间T时,对累加器执行加1的操作;步骤4:根据步骤3中对累加器c1和c2操作后的值确定带内熔丝的直流滤波器高压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保护动作策略。本发明可以限制扰动对带内熔丝的直流滤波器高压电容器不平衡保护造成的影响,扰动发生时保护累加器加1,保护告警,而不跳闸,避免拉开直流滤波器高压侧隔刀或直流系统ESOF。
-
公开(公告)号:CN103499757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310482172.2
申请日:2013-10-15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二次设备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二次设备抗电磁干扰能力的检测方法,包括:断开所述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电容器桥臂支路与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低压母线的连接;短接其中一个工作支路作为待检测干扰支路;从所述电容器桥臂两端并入可连续调整的高频电压源,向输入试验电流至预设试验电流值;获取所述电容器桥臂支路和所有工作支路的干扰感应电流,以及待检测干扰支路的输入输出端口的干扰感应电压;计算待检测干扰支路的工频干扰电流和干扰幅值。本发明通过对现场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进行小范围的改动,实现了在现场对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二次设备抗电磁干扰能力进行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5743218B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610042064.7
申请日:2016-01-21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工程电触发晶闸管后备触发系统,其包括TE板、VBE装置以及监控系统;其中,所述TE板上设置有TE板后备触发回路,所述VBE装置内设置有后备触发监测模块,所述TE板后备触发回路的一端连接于电触发晶闸管的阳极,所述TE板后备触发回路的另一端与连接至电触发晶闸管门极的放大电路、以及与连接至电触发晶闸管阴极的光发射回路相连;所述光发射回路产生的后备触发动作信号通过后备触发监测模块传送至监控系统。本发明还公开了直流工程电触发晶闸管后备触发的信号监测方法。本发明实现了电触发晶闸管自加压开始的全过程的后备触发监测功能,更加便于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提高换流站工作的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