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78065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1910170993.X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10451499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747995.0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1B32/20 , H01M4/583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06663808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580037146.6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07112536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73476.0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4/587 , H01M4/36 , C01B32/2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C01B32/20 , H01M4/1393 , H01M4/362 , H01M4/364 , H01M4/64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材料,其能够获得高容量且具有初期效率、低充电电阻、生产性也优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作为其结果,可稳定并效率良好地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复合碳材料至少含有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及长径比为5以上的石墨粒子(B)、且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复合碳材料,其中,在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的一部分表面,石墨粒子(B)的石墨晶体层状结构在与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的外周面相同方向地排列,且该复合碳材料的平均圆度为0.9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5504465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31931.3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07112536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1580073476.0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4/587 , H01M4/36 , C01B32/2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材料,其能够获得高容量且具有初期效率、低充电电阻、生产性也优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作为其结果,可稳定并效率良好地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复合碳材料至少含有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及长径比为5以上的石墨粒子(B)、且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复合碳材料,其中,在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的一部分表面,石墨粒子(B)的石墨晶体层状结构在与整体中间相人造石墨粒子(A)的外周面相同方向地排列,且该复合碳材料的平均圆度为0.9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0078065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170993.X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 (1A)。
-
公开(公告)号:CN106663808A8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580037146.6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 (1A)
-
公开(公告)号:CN106663808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80037146.6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 (1A)。
-
公开(公告)号:CN106133962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580016297.3
申请日:2015-03-26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H01M4/587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6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水系二次电池负极用复合石墨粒子,其内部能够分散性良好地存在能够与Li合金化的金属粒子。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负极用复合石墨粒子含有石墨(A)及能够与Li合金化的金属粒子(B),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石墨粒子中的所述金属粒子(B)的分散度为0.78以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