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705145A
公开(公告)日:2005-12-07
申请号:CN200510073379.X
申请日:2005-05-31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nventor: 金俊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456 , H01M2/0404 , H01M2/06 , H01M2/34 , H01M2/348 , H01M10/486 , H01M2200/101 , Y10T29/49108
Abstract: 公开一种改进二次保护装置电连接结构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的二次保护装置,即热断路器定位在容器内盖板底部上形成的保护装置槽中,以提高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并使容器内部空间减小得最少。二次电池包括:具有负极接头和正极接头的电极组件;容纳该电极组件的容器;具有绝缘的电极端子和用于密封容器顶部开口的盖板的盖组件;盖板下表面上形成的保护装置槽;和安置在保护装置槽内同时连接在第一电极接头和电极端子之间的二次保护装置。由于充当二次保护装置的热断路器安装在电池内,二次电池容器对电池内温度变化更敏感。当电池内的温度因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而达到预定值时,双金属件脱离接触,快速切断电池内的电流。避免电池过充电/过放电或爆炸。
-
公开(公告)号:CN100483832C
公开(公告)日:2009-04-29
申请号:CN200610079806.X
申请日:2006-05-08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nventor: 金俊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4 , H01M2/30 , H01M2/34 , H01M2/348 , H01M10/4235 , H01M10/48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充电电池,其包括具有电极组件的裸电池、外壳、盖组件及保护电路板。保护电路板包括水平设置于该保护电路板的表面上并与所述盖板平行的电端子。由于本发明对保护电路板和裸电池的连接结构进行了改进,因此在确保容量大的同时可减小可充电电池的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01267030A
公开(公告)日:2008-09-17
申请号:CN200810006168.8
申请日:2008-02-21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nventor: 金俊虎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具体而言,涉及通过改进用于连接电极端子和保护电路的二次保护元件来减少工艺也降低制造成本的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二次电池包括:具有正极板、负极板、设置在正负极板之间的隔板的电极组件;容纳电极组件的罐;盖组件,其具有用于密封罐的上开口的盖板和穿过盖板的电极端子;以及保护电路基板,其设置在所述盖组件的上侧,进一步包括:二次保护元件,用于连接盖组件的电极端子和保护电路基板,并且其中,所述保护电路和二次保护元件与电连接到所述保护电路基板和电极端子的连接接头整体形成,结果,存在所需元件数量减少、制造成本也减少、不需要焊接工艺的效果,并且因此能提高产品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328819C
公开(公告)日:2007-07-25
申请号:CN03158672.4
申请日:2003-08-12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6/168 , H01M6/164 , H01M10/052 , H01M10/0565 , H01M10/0567 , H01M10/0569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液和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电池包括锂盐、有机溶剂和卤代苯化合物。使用该非水电解液因电解液氧化分解导致生成聚合物,即使因电池过充电造成电压急剧增加也如此,这样导致消耗过充电电流,从而保护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705155A
公开(公告)日:2005-12-07
申请号:CN200510073373.2
申请日:2005-05-31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nventor: 金俊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348 , H01M2/12 , H01M2/30 , H01M2/34 , H01M10/0431 , H01M220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电极端子的安装结构作了改进的可再充电电池和用于该可再充电电池的二次保护装置。这种改进的结构改进了可再充电电池的功能。该可再充电电池包括:具有卷绕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电极接头以及用于使所述接头相互绝缘的隔板的电极组件。该电池还包括容纳电极组件的容器;具有用于密封容器的顶部开口的盖板和被绝缘并被插入到形成在盖板上的端子通孔的电极端子的盖组件;在端子通孔顶部形成的端子槽,其形状对应于电极端子头部的形状,以使电极端子的头部可以容纳在该槽内。本发明的可再充电电池还包括与端子槽相隔预定距离的保护装置槽和容纳在保护装置槽内的二次保护装置,该二次保护装置的一端连接到电极端子的上表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00583532C
公开(公告)日:2010-01-20
申请号:CN200610147011.8
申请日:2006-07-25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nventor: 金俊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34 , H01M2/0404 , H01M2/06 , H01M2/348 , H01M10/42 , H01M220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其包括PTC器件,该PTC器件包括设置在PTC主体表面上的覆盖件,以便在构成电池组时防止高温热熔树脂与PTC主体的表面直接接触,并可提供在PTC器件工作时允许PTC主体膨胀的空间,其中所述覆盖件包括可移动的弹性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0521357C
公开(公告)日:2009-07-29
申请号:CN03108529.6
申请日:2003-03-28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10/052 , H01M10/0565 , H01M10/0568 , H01M10/0569 , H01M10/4235 , H01M2300/0037 , H01M2300/0085 , Y10T29/49002
Abstract: 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包括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及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a)下面式(1)所示的化合物,及b)选自下列的化合物:砜基化合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及其混合物,式中R1为C1~C10烷基,C1~C10烷氧基,或C6~C10芳基,优选甲基,乙基,或甲氧基,X为卤素,且m和n为1~5的整数,其中m+n小于等于6。
-
公开(公告)号:CN100448068C
公开(公告)日:2008-12-31
申请号:CN200510087346.0
申请日:2005-07-28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348 , H01M2/34 , H01M2200/106
Abstract: 一种二次保护元件,包括:功能元件;在该功能元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中至少之一上布置的铅板;在该铅板的预定部分上布置的至少一个弯曲部分,其中所述弯曲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铅板的两侧端部处的槽。
-
公开(公告)号:CN100375318C
公开(公告)日:2008-03-12
申请号:CN200510073379.X
申请日:2005-05-31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nventor: 金俊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456 , H01M2/0404 , H01M2/06 , H01M2/34 , H01M2/348 , H01M10/486 , H01M2200/101 , Y10T29/49108
Abstract: 公开一种改进二次保护装置电连接结构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的二次保护装置,即热断路器定位在容器内盖板底部上形成的保护装置槽中,以提高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并使容器内部空间减小得最少。二次电池包括:具有负极接头和正极接头的电极组件;容纳该电极组件的容器;具有绝缘的电极端子和用于密封容器顶部开口的盖板的盖组件;盖板下表面上形成的保护装置槽;和安置在保护装置槽内同时连接在第一电极接头和电极端子之间的二次保护装置。由于充当二次保护装置的热断路器安装在电池内,二次电池容器对电池内温度变化更敏感。当电池内的温度因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而达到预定值时,双金属件脱离接触,快速切断电池内的电流。避免电池过充电/过放电或爆炸。
-
公开(公告)号:CN1776955A
公开(公告)日:2006-05-24
申请号:CN200510125452.3
申请日:2005-11-17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66 , H01M2/145 , H01M2/1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该锂离子二次电池通常包括电极组件,容纳该电极组件的容器,及电解液。该电极组件包括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和隔板。该隔板包括含有陶瓷颗粒簇的多孔膜。该多孔膜是通过用粘结剂粘结颗粒簇形成的。各颗粒簇是通过烧结或者是通过溶解和重结晶全部或部分陶瓷颗粒而形成的。该陶瓷颗粒包含具有带隙的陶瓷材料。各颗粒簇可以具有葡萄串或薄层的形状,并且可以通过层压鳞片或薄片形状的陶瓷颗粒形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