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
    13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22100B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0980159214.0

    申请日:2009-05-13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第一循环(5)通过在第一媒质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11)和在该第一循环(5)和第二循环(6)之间以及第一循环(5)和第三循环(7)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15)、第三热交换器(17)之间经第一减压阀(14)和第二减压阀(16)串联地连接,能够灵活对应制冷、制热、制冷制热同时运转、二温度制冷、二温度制热,实现回路。输送冷热能的第二循环(6)和第三循环(7)通过流量调整阀(32)与各分支的室内机出入口温度相应地调整第二媒质的流量,整体流量通过最小阻力法来控制泵的转速,确定整体流量。由于根据事前响应性确认评价,响应快,所以,即使负荷为多个,变化显著,也能够进行稳定地控制,能够进行高效率的运转。

    空气调节装置
    1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62660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180071152.5

    申请日:2011-06-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运算装置(57)根据下述的入口液焓和饱和气体焓以及饱和液焓计算出从第2节流装置(52)流出的制冷剂的干度,所述入口液焓根据流入第2节流装置(52)的制冷剂的温度而计算出来;所述饱和气体焓以及饱和液焓通过检测从第2节流装置(52)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或者被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而计算出来,根据从第2节流装置(52)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以及被压缩机(1)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计算出从第2节流装置(52)流出的制冷剂的液相浓度以及气相浓度,根据计算出的干度、液相浓度以及气相浓度,计算出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

    空气调节装置
    1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21751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080070209.5

    申请日:2010-12-03

    Abstract: 得到可防止因框体内的制冷剂泄漏引起的框体内制冷剂浓度增加、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冷冻循环回路(A)装置,利用配管连接输出可燃性制冷剂的压缩机(10)、能使制冷剂与不同于制冷剂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等,使制冷剂循环;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装置,该热介质循环回路用于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相关的热介质循环。至少将压缩机(10)等收容在室外机(1),至少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等收容在热介质变换器(3),将利用侧热交换器(26)收容在室内机(2),分别单独地形成室外机(1)、热介质变换器(3)以及室内机(2),可设置在彼此分离的位置,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具有可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收容空间与收容空间外进行通风的开口部(61)。

    空调装置
    13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70724A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080063509.0

    申请日:2010-02-10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可使制冷剂不循环到达室内机附近地实现安全性的提高、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00)具备使不同于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B)具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利用侧热交换器(26)、改变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流路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调整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量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等。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上游侧且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下游侧设有开闭装置(52),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下游侧且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上游侧设有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