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连接结构及采用其的吸尘器

    公开(公告)号:CN105534411B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610074135.1

    申请日:2016-02-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管连接结构及采用其的吸尘器。软管连接结构包括固设在软管端部的软管接头,以及在软管接头的限位下与软管转动连接的卡圈,其中,所述卡圈包括卡圈本体,以及设置在卡圈本体一端的弹性限位部,所述卡圈本体的内径不小于软管接头的外径;所述卡圈经软管接头穿入软管时,弹性限位部发生弹性形变向外侧张开,当卡圈经过软管接头后,弹性限位部恢复原状并与软管接头配合形成卡圈的限位。同时还提供了采用上述软管连接结构的吸尘器。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卡圈的卡圈本体的一端设置弹性限位部,实现了将卡圈装入软管并通过与软管接头配合形成卡圈的限位。由此,实现了将卡圈装入具有软管接头的软管。

    一种软管连接结构及采用其的吸尘器

    公开(公告)号:CN105534411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610074135.1

    申请日:2016-02-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管连接结构及采用其的吸尘器。软管连接结构包括固设在软管端部的软管接头,以及在软管接头的限位下与软管转动连接的卡圈,其中,所述卡圈包括卡圈本体,以及设置在卡圈本体一端的弹性限位部,所述卡圈本体的内径不小于软管接头的外径;所述卡圈经软管接头穿入软管时,弹性限位部发生弹性形变向外侧张开,当卡圈经过软管接头后,弹性限位部恢复原状并与软管接头配合形成卡圈的限位。同时还提供了采用上述软管连接结构的吸尘器。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卡圈的卡圈本体的一端设置弹性限位部,实现了将卡圈装入软管并通过与软管接头配合形成卡圈的限位。由此,实现了将卡圈装入具有软管接头的软管。

    吸尘器、尘杯装置及其多圆锥旋风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0579600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296447.7

    申请日:2016-0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47L9/1666 A47L9/0081 A47L9/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圆锥旋风组件,包括:多圆锥体,包括截面形状为锥形的圆锥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圆锥本体中的多个锥形内腔,所述锥形内腔的一端的内壁上开设有进灰口,所述锥形内腔的另一端为出灰口;旋风子,包括端盖以及多个出风管,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多圆锥体上,所述出风管穿设所述进灰口,并位于所述锥形内腔中;及多个扰流片,分别安装于所述出风管中。吸尘器工作时的气流通过进灰口进入到多圆锥体中形成气旋,气旋产生的离心力将灰尘沿着圆锥内腔推送,扰流片能够在出风管中起到扰流作用,使得气旋紊乱或者消失,阻止气旋将灰尘往出风管方向推送,提高过滤能力,改善吸尘器的性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及其尘杯装置。

    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67272A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10605375.0

    申请日:2014-10-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根据本发明的气尘分离装置,包括:尘桶,尘桶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切向进气口;蜂窝过滤器,设置在尘桶内部,蜂窝过滤器包括呈筒状的蜂窝过滤板,蜂窝过滤板上具有多个通孔,且蜂窝过滤板与尘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一级旋转分离腔,蜂窝过滤板的轴心侧具有连通腔,连通腔与一级旋转分离腔通过多个通孔连通;多圆锥旋风子,包括多个圆锥体,多个圆锥体设置在蜂窝过滤板的轴心侧,多个圆锥体的内腔为二级旋转分离腔,每个圆锥体的外周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切向进气口,第二切向进气口与连通腔连通。本发明的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对气尘混合气流形成两级旋转分离,能够有效提高气尘分离效率。

    吸尘器、尘杯装置及其多圆锥旋风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05796007B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610296447.7

    申请日:2016-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圆锥旋风组件,包括:多圆锥体,包括截面形状为锥形的圆锥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圆锥本体中的多个锥形内腔,所述锥形内腔的一端的内壁上开设有进灰口,所述锥形内腔的另一端为出灰口;旋风子,包括端盖以及多个出风管,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多圆锥体上,所述出风管穿设所述进灰口,并位于所述锥形内腔中;及多个扰流片,分别安装于所述出风管中。吸尘器工作时的气流通过进灰口进入到多圆锥体中形成气旋,气旋产生的离心力将灰尘沿着圆锥内腔推送,扰流片能够在出风管中起到扰流作用,使得气旋紊乱或者消失,阻止气旋将灰尘往出风管方向推送,提高过滤能力,改善吸尘器的性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及其尘杯装置。

    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67271A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10604744.4

    申请日:2014-10-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根据本发明的气尘分离装置,包括:尘桶,尘桶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切向进气口;蜂窝过滤器,设置在尘桶内部,蜂窝过滤器包括呈筒状的蜂窝过滤板,蜂窝过滤板上具有多个通孔,且蜂窝过滤板与尘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一级旋转分离腔,蜂窝过滤板的轴心侧具有连通腔,连通腔与一级旋转分离腔通过多个通孔连通;多圆锥旋风子,包括多个圆锥体,多个圆锥体设置在蜂窝过滤板的轴心侧,多个圆锥体的内腔为二级旋转分离腔,每个圆锥体的外周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切向进气口,第二切向进气口与连通腔连通,且第二切向进气口朝向多圆锥旋风子的轴心侧。本发明中第二切向进气口朝向轴心侧,有效地减小体积。

    分离器、尘筒及吸尘器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697545U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20361573.1

    申请日:2016-04-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离器、尘筒及吸尘器,其中,分离器包括:固定板,固定板具有第一中心线;第一分离筒,第一分离筒固定设置在固定板上,第一分离筒上设置有第一气体入口,第一分离筒的第一端形成第一空气出口,第一分离筒的第二端形成第一灰尘出口,其中,第一空气出口具有第二中心线,第一灰尘出口具有第三中心线,第一中心线和第二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并且第二中心线至第一中心线的距离大于第三中心线至第一中心线的距离。本实用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吸尘器的多圆锥结构体积过小,影响产品性能的问题。

    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260668U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420649064.X

    申请日:2014-10-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尘分离装置及吸尘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尘分离装置,包括:尘桶,尘桶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切向进气口;蜂窝过滤器,设置在尘桶内部,蜂窝过滤器包括呈筒状的蜂窝过滤板,蜂窝过滤板上具有多个通孔,且蜂窝过滤板与尘桶的内周面之间形成一级旋转分离腔,蜂窝过滤板的轴心侧具有连通腔,连通腔与一级旋转分离腔通过多个通孔连通;多圆锥旋风子,包括多个圆锥体,多个圆锥体设置在蜂窝过滤板的轴心侧,多个圆锥体的内腔为二级旋转分离腔,每个圆锥体的外周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切向进气口,第二切向进气口与连通腔连通,且第二切向进气口朝向多圆锥旋风子的轴心侧。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切向进气口朝向轴心侧,有效地减小体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