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2440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626371.0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维动态权的环保型绝缘气体综合评价方法,通过确定环保型绝缘气体的综合评价指标,并将评价指标数值代入单位非线性基函数,得到各维评价指标对综合性能的影响程度,再结合实际工况下环保型绝缘气体不同维度性能要求的差异性对动态权进行赋值,进而进行矩阵计算,得到综合性能评价结果,得出最优选择。本发明的评价指标体系独立且完备,建立的模型算法简单、适应性强,能够对不同实际工况下不同绝缘气体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和选择,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408922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320186.2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LIBS的绝缘子污秽在线监测装置,包括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和主控检测系统,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包括光纤LIBS探头和摄像头,输电杆塔上设有探测器连接金具,探测器连接金具通过旋转机构和滑动机构设置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旋转机构驱动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旋转以调节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相对绝缘子的俯仰角,滑动机构驱动光纤LIBS探头滑动以调节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相对绝缘子的距离,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和主控检测系统之间电信号导通以使光纤LIBS探测器模块的检测信息回传主控检测系统。此外还公开了上述基于LIBS的绝缘子污秽在线监测装置的安装方法。本发明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对绝缘子表面多个位置的污秽度在线测量,并且监测装置在输电杆塔上位置准确以保证污秽度在线监测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64435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555722.7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7 , G01N21/71 , G01N21/01 , G06F18/2135 , G06F18/214 , G06F18/21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谱线数据波动矫正方法,通过分析除目标元素谱线外的其他基质元素谱线,遍历多种可能的元素和谱线组合,将光学问题变换为多元线性拟合问题,使用机器学习拟合系统参数。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方法不但符合物理光学的原理,更是简化了物理光学领域的问题,以跨领域的角度从数据处理领域给出了解决方案。在基质元素组分变化、无法使用单变量内标法的情况下,此方法能够有效矫正目标元素谱线由于基质变化造成的谱线强度波动,以进行未知样品中目标元素含量的识别。
-
公开(公告)号:CN11772339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529921.2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材环刚度试验检测设备及方法,包括机械臂、环刚度测试装置和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机械臂将管材转移至环刚度测试装置,环刚度测试装置用于检测管材的环刚度,还包括视觉识别机构,以用于测量待夹取的管材内径以及捕捉待夹取管材的位置。本发明通过在机械臂上设置视觉识别机构,使得机械臂在夹取待检测管材之前,视觉识别机构可先对即将夹取的管材的内径进行自动测量,然后再对管材进行定位。无需工作人员通过卡尺对待测管材的内径进行手动测量,提高检测效率,同时,视觉识别机构还可对管材的位置进行测定捕捉,使得控制器可控制机械臂根据接收到的位置信息,对待检测的管材进行精准夹取和移动,提高操作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458349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249440.6
申请日:2023-09-26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G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非金属护套环切装置及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对非金属护套的电缆制样无法实现的问题,该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旋转驱动机构、自动夹持机构、环切刀具机构、电缆顶芯机构、内顶块机构;自动夹持机构夹紧电缆,旋转驱动机构驱动自动夹持机构旋转并带动电缆同步旋转;电缆顶芯机构包括直线驱动器和顶芯,通过直线驱动器驱动顶芯下压、并将电缆外护套内侧的填充物和导体压下设定深度;内顶块机构包括内顶块和内顶块驱动器,环切刀具机构包括切刀和切刀驱动器;切割电缆外护套时,切刀驱动器驱动切刀移动到切割电缆外护套的位置,内顶块驱动器驱动内顶块贴合电缆外护套内侧、并驱动内顶块跟随电缆同步向切刀方向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16454793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390463.2
申请日:2023-04-07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H02G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绝缘层中段剥离装置,包括支架、移动刀座和剥离刀体,支架的底端设有开口向下的安装槽,移动刀座滑动连接在支架的顶端,支架上设有第一压轮组和第二压轮组,移动刀座上设有第三压轮组,支架上设有驱动组件,移动刀座上设有调节组件,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安装槽将支架安装在电缆上,由于安装槽设置在支架的底端,因此可将支架在任意位置装入电缆绝缘层进行剥离操作,将移动刀座在支架上设置成滑动连接,且位于安装槽内,因此,能根据不同的电缆大小调节移动刀座的位置,使其能满足不同外径的电缆。
-
公开(公告)号:CN114216778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1602567.2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双创中心 ,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刚度测试设备,包括:机箱、物料待取区、转运装置、控制器、测试台面、压力机、负荷检测模块、激光测距模块和旋转模块,在试验时,转运装置将被测管件从物料待取区转移至测试台面上,然后压力机对被测管件施加压力,以使被测管件产生径向变形,当被测管件的内直径变形量达到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压力机停止施压,并根据内直径变形量达到预设阈值时的负荷,计算被测管件的环刚度值。可以实现被测管件的自动上料、搬运、压力施加和检测、变形量检测和环刚度自动计算的功能,减少了试验过程的人员参与,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试验过程在机箱内完成,因此提高了试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12684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604105.4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双创中心 ,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环刚度试验设备,包括:机械臂、校准相机、控制器、测试台面、压板、压力机、负荷传感器和变形测量仪,机械臂、校准相机、压力机、负荷传感器和变形测量仪与控制器电连接。在测试的过程中,可实现被测管件的自动上料摆放、位置校准、负荷的施加和环刚度的自动测量,无需人工参与作业,既保证了试验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环刚度试验方法,可以实现被测管件的自动搬运和校准、以及负荷的自动施加和检测、以及环刚度的自动计算,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0512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16036.7
申请日:2025-01-06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绝缘气体绝缘状态评估装置及方法,涉及高电压技术与电气设备绝缘检测技术领域。装置包括高压放电模块、气体输送模块和检测模块;气体输送模块的一端连通高压放电模块,另一端连通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用于获取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内的绝缘气体并输送至高压放电模块内;高压放电模块内绝缘气体的气压低于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内的气压;检测模块为高压放电模块供电,用于击穿绝缘气体与检测模块形成闭合回路,得到放电电压值。本发明采用低气压放电过程评估绝缘气体绝缘状态,降低气体放电电压,提高了安全性,实现了绝缘气体绝缘状态评估装置设置在高压电气设备现场,安全、简便、高效地评估绝缘气体的绝缘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839088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539555.8
申请日:2022-05-18
Applicant: 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电缆热延伸试验控制系统,涉及电缆热延伸试验技术领域,包括:传送装置,其用于传送电缆样品;装配台,其放置有样品架和砝码;老化箱,其可自动开关箱门、控制砝码从电缆样品上掉落、对箱体温度进行自动控制以及实时输出温度信号;机械装置,其用于抓取电缆样品、将电缆样品的上端挂至样品架、将砝码挂至电缆样品的下端、将样品架转移至老化箱、将样品架的控制线插入或拔出老化箱的连接端口;测量装置,其用于对电缆样品的两个标志线的距离进行测量;传送装置、老化箱、机械装置以及测量装置均与控制装置连接。本系统可实现自动化操作,最大化的减少试验过程中的人员参与,可提高操作效率和试验人员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