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006092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1021026.4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IPC: F16D3/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D3/223 , F16D3/227 , F16D2003/22303 , F16D2003/223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速万向节。在等速万向节中,滚珠被支承为相对于外侧滚珠槽及内侧滚珠槽能够滚动,外侧滚珠槽及内侧滚珠槽以相对于外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及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的方式相对配置。内侧万向节构件具备退避部,该退避部至少形成在内侧滚珠槽的相对于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的角度成为锐角的第一滚动引导侧面与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之间,使滚珠从内侧滚珠槽向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退避。
-
公开(公告)号:CN113494538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110268740.3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IPC: F16D3/227
Abstract: 用于组装恒速接头的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将单元从外接头部件(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一侧朝向外接头部件(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另一侧插入,以允许滚珠(30)沿着外滚珠沟槽(13)滚动,在单元中滚珠(30)被容纳在保持架(40)的窗口(41)中;和第二步骤,在外接头部件(10)中沿外接头部件(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移动内接头部件(20)的同时,安装内接头部件(20)。
-
公开(公告)号:CN113494539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110284582.0
申请日:2021-03-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IPC: F16D3/227
Abstract: 提供一种等速接头,其中外侧滚珠沟(13)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精加工部(13a)和精加工释放部(13b),该精加工释放部(13b)在外侧接头构件(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邻接精加工部(13a)。内侧滚珠沟(21)和精加工释放部(13b)具有以下关系:伴随着内侧接头构件(20)的移动内侧滚珠沟(21)接触滚珠(30)的内侧滚珠沟侧接触点(P2)处内侧滚珠沟(21)挤压滚珠(30)的内侧滚珠沟侧挤压力(Fh2)的作用方向从伴随着内侧接头构件(20)的移动精加工释放部(13b)接触滚珠(30)的外侧滚珠沟侧接触点(P1)处精加工释放部(13b)挤压滚珠(30)的外侧滚珠沟侧挤压力(Fh1)的作用方向朝向精加工部(13a)偏移。
-
公开(公告)号:CN108006092B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1711021026.4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IPC: F16D3/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速万向节。在等速万向节中,滚珠被支承为相对于外侧滚珠槽及内侧滚珠槽能够滚动,外侧滚珠槽及内侧滚珠槽以相对于外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及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的方式相对配置。内侧万向节构件具备退避部,该退避部至少形成在内侧滚珠槽的相对于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的角度成为锐角的第一滚动引导侧面与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之间,使滚珠从内侧滚珠槽向内侧万向节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退避。
-
公开(公告)号:CN107366689A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710329751.1
申请日:2017-05-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K1/761 , B21J5/02 , B21K1/765 , F16D3/224 , F16D3/227 , F16D2250/00 , F16D2300/12 , F16D3/2055 , F16D3/848 , F16D2003/22309 , F16D230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速万向节的外圈的制造方法,等速万向节(10)具备外圈(20)、内侧旋转部件(40)、传递转矩的滚动体(50)及界定部件(30)。外圈(20)具备:第一内周面(21),安装界定部件(30);第二内周面(22、23);及突起部(24),相比第一内周面(21)和第二内周面(22)向内径侧突出,限制内圈(40)和滚动体(50)的轴向移动。制造方法具备形成基础部件(25)的塑性加工工序(S10)及除去基础部件(25)的底部(26)的一部分并形成贯通孔(26d)的底部除去工序(S20),塑性加工工序(S10)中形成第二内周面(22、23),底部除去工序(S20)中形成突起部(2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