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机械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514059B

    公开(公告)日:2018-12-25

    申请号:CN201410482895.7

    申请日:2014-09-19

    Inventor: 丰田贵大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纤维机械。闸门(60)的主体部(61)通过旋转能够切换堵塞吸管(85)的通过孔(31)的状态和开放通过孔(31)的状态。被操作部(62)固定设置在主体部(61)上。操作部(24)当闸门(60)位于偏离规定位置规定的旋转量以上的位置时与被操作部(62)接触,使闸门(60)旋转。可动筒部(26)与操作部(24)分开独立设置,与位于规定位置的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使该闸门(60)旋转。支架(29)将操作部(24)保持在使该操作部(24)不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并且操作部(24)能够与被操作部(62)接触的位置上。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3010823B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210254679.8

    申请日:2012-07-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H69/061 B65H54/26 B65H69/04 B65H2701/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本发明的精纺机具有:将纱线卷绕在卷装(45)上的卷绕装置(13);向卷绕装置(13)供给纺织纱线(10)的纺纱装置(9);对卷装(45)和纺纱装置(9)之间的纺织纱线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43);移动构件(30)。移动构件(30)能够使接纱装置(43)移动到相对于常规卷绕时的卷装(45)和纺纱装置(9)之间的纱道接近的接纱位置,以及能够使接纱装置(43)移动到从纱道远离的退避位置。

    纺纱机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84989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310128432.6

    申请日:2013-04-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纱机,其筒子架装置(40)具备多个引导部件(G1、……、G5)、第1支承部件41)和第2支承部件(51、……、54)。第1支承部件41)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按每规定的数量共同支承多个引导部件(G1、……、G5)中引导纤维束的方向上的至少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1)。第2支承部件(51、……、54)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共同支承比支承在第1支承部件(41)上的引导部件(G1)靠上游侧的引导部件G2、……、G5)。第1支承部件(41)与相邻的其他第1支承部件(41)之间隔开作业用间隔(42)地配置。

    纤维机械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10209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310217056.8

    申请日:2013-06-03

    Abstract: 本发明的细纱机(纤维机械),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纱线检测装置(第1纱线检测传感器(52)及第2纱线检测传感器(54))和台车控制部。纺纱单元卷绕纺纱(10)来形成卷装(45)。接头台车(3)具有纱线吸引装置(吸管(44)和吸嘴(46))和引导部件(第1管道连接管(51)和第2管道连接管(53))。第1纱线检测传感器(52)和第2纱线检测传感器(54)检测接头台车中纺纱(10)的钩挂。台车控制部根据第1纱线检测传感器(52)及第2纱线检测传感器(54)中的至少一个的检测结果至少使引导部件移动。

    纺纱机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4989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10128432.6

    申请日:2013-04-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纱机,其筒子架装置(40)具备多个引导部件(G1、……、G5)、第1支承部件(41)和第2支承部件(51、……、54)。第1支承部件(41)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按每规定的数量共同支承多个引导部件(G1、……、G5)中引导纤维束的方向上的至少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1)。第2支承部件(51、……、54)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共同支承比支承在第1支承部件(41)上的引导部件(G1)靠上游侧的引导部件(G2、……、G5)。第1支承部件(41)与相邻的其他第1支承部件(41)之间隔开作业用间隔(42)地配置。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3010823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254679.8

    申请日:2012-07-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H69/061 B65H54/26 B65H69/04 B65H2701/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本发明的精纺机具有:将纱线卷绕在卷装(45)上的卷绕装置(13);向卷绕装置(13)供给纺织纱线(10)的纺纱装置(9);对卷装(45)和纺纱装置(9)之间的纺织纱线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43);移动构件(30)。移动构件(30)能够使接纱装置(43)移动到相对于常规卷绕时的卷装(45)和纺纱装置(9)之间的纱道接近的接纱位置,以及能够使接纱装置(43)移动到从纱道远离的退避位置。

    牵伸罗拉和牵伸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24982A

    公开(公告)日:2004-09-01

    申请号:CN200410005008.3

    申请日:2004-02-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牵伸罗拉,其将用于牵伸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些牵伸罗拉对并且能够减少以高速转动的罗拉伴生空气流的不利影响和减少纱线不匀性的产生,并且提供一种牵伸罗拉和一种牵伸装置,该装置提供有凹槽部分的尺寸和凹槽部分的表面面积百分比,这些凹槽部分根据罗拉的直径而是适当的。牵伸罗拉构成一种牵伸装置,该装置是由一些牵伸罗拉对形成的,在纤维束被喂入到下游侧的时候其罗拉对牵伸纤维束。菱形凸出物是在各菱形格子面积上形成的,其菱形格子面积是由一些假想线所区分开的,这些假想线相对于罗拉的轴线以近似相同的倾斜度相互相交。一些具有被指定宽度的以近似相同倾斜度相互相交的凹槽部分被形成。牵伸被这样构成,以致罗拉直径D(mm)与凹槽部分的宽度W(mm)之间的关系满足于下列等式(1):D*W=17~26。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249835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110081640.X

    申请日:2021-0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械。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设置为能够向针对多个纺纱单元(2)的各个的作业位置移动,在纱线(Y)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执行用于使将纱线(Y)成为连续状态的接头动作的至少一部分的接头台车(3);以及控制接头台车(3)的动作的接头台车控制部中的一个纺纱单元(2)中,使接头台车(3)以第一模式执行接头动作,在与一个纺纱单元(2)不同的另一个纺纱单元(2)中,使接头台车(3)以作业时间长度与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执行接头动作。(31),接头台车控制部(31)在多个纺纱单元(2)

    气流纺纱机
    9.
    发明公开
    气流纺纱机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344516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250284.X

    申请日:2021-03-08

    Abstract: 本发明的气流纺纱机进行使旋转空气流作用于纤维束而新生成短纤维纱、并将生成的短纤维纱输送至下游侧的自纺纱。气流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气流纺纱装置、吸管、以及控制装置。牵伸装置牵伸纱条而生成纤维束。气流纺纱装置进行自纺纱。吸管吸引捕捉由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短纤维纱。控制装置基于作为由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短纤维纱的行进速度的纱速、和牵伸装置中的牵伸条件的至少任一个,求出吸管的动作时机。

    纤维机械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15540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780057275.0

    申请日:2017-09-26

    Abstract: 本发明的纤维机械(1)具备:多个卷绕单元(2);台车(3),该台车(3)具有能够移动至与卷装(P)接触的接触位置(P4)和从卷装(P)离开的待机位置(P3)的接触装置(34)、使接触装置(34)在接触位置(P4)与待机位置(P3)之间移动的驱动部(44)、捕捉来自卷装(P)的纱线(Y)的捕捉装置(28)、和检测接触装置(34)的原点位置的第一检测部(50);以及控制部(15),该控制部(15)调整接触位置(P4),并以使接触装置(34)从由第一检测部(50)检测到的原点位置移动规定距离而使接触装置(34)位于调整后的接触位置(P4)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4)。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