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44913A
公开(公告)日:2000-02-16
申请号:CN98802082.3
申请日:1998-0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 F28D9/0018 , F28D9/0025
Abstract: 在折线L1、L2将折板坯料弯折成曲折状构成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将该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的端部切割成角形,相互重合将该角形顶点部分弯折成曲折状形成的凸缘部26并以面接触状态钎焊,从而沿角形的2个端缘形成燃气通道入口11和空气通道出口16。与在切断角形顶点部分时的切断面钎焊别的构件的场合相比,不仅不需要对切断面进行精密的精加工,而且还可增加钎焊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1714C
公开(公告)日:2003-06-18
申请号:CN98802082.3
申请日:1998-0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 F28D9/0018 , F28D9/0025
Abstract: 在折线L1、L2将折板坯料弯折成曲折状构成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将该第1传热板S1和第2传热板S2的端部切割成角形,相互重合将该角形顶点部分弯折成曲折状形成的凸缘部26并以面接触状态钎焊,从而沿角形的2个端缘形成燃气通道入口11和空气通道出口16。与在切断角形顶点部分时的切断面钎焊别的构件的场合相比,不仅不需要对切断面进行精密的精加工,而且还可增加钎焊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234110A
公开(公告)日:1999-11-03
申请号:CN97198938.9
申请日:1997-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 F28D9/0025
Abstract: 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径向设置于一个大径圆柱形外壳(6)及小径圆柱形内壳(7)之间,以在圆周方向上交互形成燃气通路(4)及空气通路(5),在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形成的多个突起(22、23),其端部相互连接。相邻的突起(22、23)之间的间距(P)在径向方向上改变以使传热单元数在径向方向上基本一定,从而使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径向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一致,以避免换热效率的下降及不希望有的热应力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26935C
公开(公告)日:2003-11-05
申请号:CN96196021.3
申请日:1996-07-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 F28D9/0025 , Y10S165/399
Abstract: 通过凸折线L1与凹折线L2将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弯折成连折状的结构件,再将该结构件接合于外壳体6的内周与内壳体7的外周,使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沿辐射方向配置,以此在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一端部切成角形,封闭其一边与另一边,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样,在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另一端部形成燃气通路出口与空气流路入口。由此,可以提供构造简单、制造容易,且因流路弯曲可将压力损失限制到最小限度的热交换器。
-
公开(公告)号:CN1115541C
公开(公告)日:2003-07-23
申请号:CN97198938.9
申请日:1997-10-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 F28D9/0025
Abstract: 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径向设置于一个大径圆柱形外壳(6)及小径圆柱形内壳(7)之间,以在圆周方向上交互形成燃气通路(4)及空气通路(5),在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形成的多个突起(22、23),其端部相互连接。相邻的突起(22、23)之间的间距(P)在径向方向上改变以使传热单元数在径向方向上基本一定,从而使第1传热板(S1)及第2传热板(S2)上径向方向上的的温度分布一致,以避免换热效率的下降及不希望有的热应力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92267A
公开(公告)日:1998-09-02
申请号:CN96196021.3
申请日:1996-07-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3/044 , F28D9/0025 , Y10S165/399
Abstract: 通过凸折线L1与凹折线L2将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弯折成连折状的结构件,再将该结构件接合于外壳体6的内周与内壳体7的外周,使第1传热板S1与第2传热板S2沿辐射方向配置,以此在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一端部切成角形,封闭其一边与另一边,形成燃气通路入口11与空气通路出口16。同样,在燃气通路与空气通路的另一端部形成燃气通路出口与空气流路入口。由此,可以提供构造简单、制造容易,且因流路弯曲可将压力损失限制到最小限度的热交换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