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拾取头装置、再生装置、及循轨误差信号生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04844B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0910007077.0

    申请日:2009-02-06

    Inventor: 太田启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4 G11B7/0903 G11B7/131 G11B2007/0013

    Abstract: 本发明可提供光学拾取头装置、再生装置、记录装置及循轨误差信号生成方法。4个受光元件(204~207)是用于接受光盘(2)的多层记录层中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层以外的记录层上反射的主光束及副光束的杂散光的受光元件。4个受光元件(204~207)配置于4头受光元件(201)附近的四处,其中受光元件(204)及受光元件(206)分别配置于双头受光元件(202)及双头受光元件(203)之间。可根据由4个受光元件(204~207)检测出的杂散光强度来计算强度分布,对循轨误差信号进行修正。

    光学拾取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390883C

    公开(公告)日:2008-05-28

    申请号:CN200610074806.0

    申请日:2006-04-14

    Inventor: 太田启介

    Abstract: 一种使用激光光束的光学拾取器,包括:光发射元件;准直透镜;物镜;以及光接收元件,其中,从所述光发射元件中发射出的激光光束经由与所述准直透镜和所述物镜相关的路径而会聚在所置光盘记录表面上,并且所述会聚激光光束在从光盘的记录表面上反射之后,逆向经由所述路径而入射到光接收元件,所述光学拾取器包括:正面监视光接收元件,用于接收从所述光发射元件中发射出的一部分激光光束,并检测所述激光光束的量;以及导光元件,用于将一部分所述激光光束导向所述正面监视光接收元件。

    光学拾取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77521A

    公开(公告)日:2005-10-05

    申请号:CN200510059118.2

    申请日:2005-0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1263 G11B7/1275 G11B7/13 G11B2007/0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拾取器,其被构造成使得从收发光一体型元件发射的激光束被分束器透射或反射,被准直透镜转变成平行光束,被引入一物镜,透射穿过所述物镜,并会集在光学碟片的记录表面上,并且如此被会集的激光束在其被光学碟片的记录表面反射之后经由相反路径返回到收发光一体型元件。该光学拾取器包括一布置在所述收发光一体型元件与所述准直透镜之间的前部监测光接收元件,该元件接收从收发光一体型元件发射的激光束的一部分,并检测接收到的激光束的量。前部监测光接收元件包括一增加所接收激光束的量的接收光量增加单元。

    光学拾取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848260A

    公开(公告)日:2006-10-18

    申请号:CN200610074806.0

    申请日:2006-04-14

    Inventor: 太田启介

    Abstract: 一种使用激光光束的光学拾取器,包括:光发射元件;准直透镜;物镜;以及光接收元件,其中,从所述光发射元件中发射出的激光光束经由与所述准直透镜和所述物镜相关的路径而会聚在所置光盘记录表面上,并且所述会聚激光光束在从光盘的记录表面上反射之后,逆向经由所述路径而入射到光接收元件,所述光学拾取器包括:正面监视光接收元件,用于接收从所述光发射元件中发射出的一部分激光光束,并检测所述激光光束的量;以及导光元件,用于将一部分所述激光光束导向所述正面监视光接收元件。

    光学拾取头装置、再生装置、及循轨误差信号生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04844A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910007077.0

    申请日:2009-02-06

    Inventor: 太田启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7/094 G11B7/0903 G11B7/131 G11B2007/0013

    Abstract: 本发明可提供光学拾取头装置、再生装置、记录装置及循轨误差信号生成方法。4个受光元件(204~207)是用于接受光盘(2)的多层记录层中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层以外的记录层上反射的主光束及副光束的杂散光的受光元件。4个受光元件(204~207)配置于4头受光元件(201)附近的四处,其中受光元件(204)及受光元件(206)分别配置于双头受光元件(202)及双头受光元件(203)之间。可根据由4个受光元件(204~207)检测出的杂散光强度来计算强度分布,对循轨误差信号进行修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