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面光源、液晶显示装置和制造发光装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99185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310051180.1

    申请日:2009-05-2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10),包括:基板(21),具有主表面(22);荧光体层(31),被提供在主表面(22)上并且包含LED元件(26)和荧光微粒(36),所述LED元件(26)发射一次光,所述荧光微粒(36)吸收一次光的一部分并且发射二次光;以及透明树脂层(41),具有折射率n并且覆盖荧光体层(31)。透明树脂层(41)具有外圆周表面(42),所述外圆周表面(42)形成透明树脂层(41)与大气之间的边界。当在外圆周表面(42)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半径为R的弧形形状的切面中,包括整个荧光体层(31)分并且与外圆周表面(42)同心的最小圆周(101)具有半径r时,满足关系R>r·n。采用这种配置,提高了光提取效率。

    发光装置、面光源、液晶显示装置和制造发光装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99185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310051180.1

    申请日:2009-05-2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10),包括:基板(21),具有主表面(22);荧光体层(31),被提供在主表面(22)上并且包含LED元件(26)和荧光微粒(36),所述LED元件(26)发射一次光,所述荧光微粒(36)吸收一次光的一部分并且发射二次光;以及透明树脂层(41),具有折射率n并且覆盖荧光体层(31)。透明树脂层(41)具有外圆周表面(42),所述外圆周表面(42)形成透明树脂层(41)与大气之间的边界。当在外圆周表面(42)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半径为R的弧形形状的切面中,包括整个荧光体层(31)分并且与外圆周表面(42)同心的最小圆周(101)具有半径r时,满足关系R>r·n。采用这种配置,提高了光提取效率。

    发光装置、面光源、液晶显示装置和制造发光装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47452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0980120333.5

    申请日:2009-05-2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装置(10),包括:基板(21),具有主表面(22);荧光体层(31),被提供在主表面(22)上并且包含LED元件(26)和荧光微粒(36),所述LED元件(26)发射一次光,所述荧光微粒(36)吸收一次光的一部分并且发射二次光;以及透明树脂层(41),具有折射率n并且覆盖荧光体层(31)。透明树脂层(41)具有外圆周表面(42),所述外圆周表面(42)形成透明树脂层(41)与大气之间的边界。当在外圆周表面(42)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半径为R的弧形形状的切面中,包括整个荧光体层(31)分并且与外圆周表面(42)同心的最小圆周(101)具有半径r时,满足关系R>r·n。采用这种配置,提高了光提取效率。

    面光源和显示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87569A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910001893.0

    申请日:2009-01-14

    Inventor: 伊藤晋 冈田丰

    Abstract: 本发明的面光源包括导光板和光源,其中,上述导光板在主要区域具有出射面以及与该出射面相对的背面,上述光源设置在上述导光板的端部区域的背面侧,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从上述出射面出射,该面光源还包括:沿着端部形成在上述端部区域的上述出射面侧的倾斜面,该倾斜面越靠近上述端部其厚度越薄;覆盖上述倾斜面的反射构件;以及沿着上述端部连续形成在上述端部区域的上述背面侧的入射端面,对上述入射端面垂直入射的光在被上述倾斜面或反射构件反射之后,被上述入射端面全反射。由此,可实现面光源的大型化,薄型化以及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

    环形传感器的馈电系统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81699A

    公开(公告)日:2007-06-20

    申请号:CN200610064765.7

    申请日:2006-11-08

    Inventor: 冈田丰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38/14 A61B5/02433 A61B2560/0219 H01F3/00

    Abstract: 在用于将来自电源的电能转换为磁通量的馈电单元上,放置了作为用电单元的环形传感器,以便利用电磁感应将电能从馈电单元馈送到环形传感器。利用这种构造,省去了电触点,并且实现了防水构造。而且,次级线圈和芯被放置在相对于环形传感器中心大致对称的位置上,由此获得了均衡的重量平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