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22547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111026176.0
申请日:2021-09-02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1 , G06Q10/0639 , G06Q50/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首先,构建适用于不同电力市场发展阶段的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的框架,包括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平台和精细化需求响应管理平台;其次,构建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的数据支撑平台,即综合信息平台,并简述平台的功能需求;再次,汇总综合信息平台的底层数据源,并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然后,构建综合信息平台的中层数据仓库的维度模型,实现数据管理;最后,分析综合信息平台的上层数据分析的功能,并给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通过构建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多方数据集成与共享,全方位掌握、监测有序用电和需求响应实施过程总涉及到
-
公开(公告)号:CN113822547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1026176.0
申请日:2021-09-02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首先,构建适用于不同电力市场发展阶段的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的框架,包括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平台和精细化需求响应管理平台;其次,构建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的数据支撑平台,即综合信息平台,并简述平台的功能需求;再次,汇总综合信息平台的底层数据源,并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然后,构建综合信息平台的中层数据仓库的维度模型,实现数据管理;最后,分析综合信息平台的上层数据分析的功能,并给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通过构建精细化需求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多方数据集成与共享,全方位掌握、监测有序用电和需求响应实施过程总涉及到的全部数据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3158450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378589.9
申请日:2021-04-08
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需求侧管理技术领域,为一种基于楼宇能量管理系统经济调度方法及系统,建立楼宇能量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型,提取弹性负荷的运行特性的数学模型,给出考虑时变性情况下弹性负荷在不同状态下的需求响应潜力量化模型,分别获取电单元的出光伏出力、负荷功率和需求响应率的不确定性模型,建立需求响应资源参与下楼宇能量管理系统的优化控制模型,建立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制定调度策略。通过建立楼宇能量管理系统中主要弹性设备和储能的运行特性的数学模型,量化不同特性和多时间尺度的设备在不同状态下的需求响应潜力大小。建立计及不确定性的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对楼宇进行精准的能量管理,实现楼宇能量系统的经济调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583706B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1811324491.X
申请日:2018-11-08
申请人: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系统接纳电动汽车能力的多元优化评估方法及系统。本发明的多元优化评估方法包括步骤:输入电力系统的网架信息;设置充电场景及电动汽车规模;构建配电系统运行模型;缺供电量裕度与N‑1约束;考虑不同种类负荷的需求侧响应;配电系统潮流分析,并判断各约束的越限情况;而后得到多元优化评估结果,并与已有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配电系统规划意见。本发明研究了N‑1安全性需求、需求侧响应参与运行和系统负荷缺供电量裕度对配电系统接纳电动汽车能力的影响。采用本发明模型,可以在计及需求侧响应的前提下,获得全网以及各充电站节点对电动汽车的接纳能力,同时兼顾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58370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324491.X
申请日:2018-11-08
申请人: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系统接纳电动汽车能力的多元优化评估方法及系统。本发明的多元优化评估方法包括步骤:输入电力系统的网架信息;设置充电场景及电动汽车规模;构建配电系统运行模型;缺供电量裕度与N-1约束;考虑不同种类负荷的需求侧响应;配电系统潮流分析,并判断各约束的越限情况;而后得到多元优化评估结果,并与已有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配电系统规划意见。本发明研究了N-1安全性需求、需求侧响应参与运行和系统负荷缺供电量裕度对配电系统接纳电动汽车能力的影响。采用本发明模型,可以在计及需求侧响应的前提下,获得全网以及各充电站节点对电动汽车的接纳能力,同时兼顾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583708B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1811327876.1
申请日:2018-11-08
申请人: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智能体微观交通配流模型的建立方法。本发明包括步骤:建立MMTAM架构和电动汽车智能体模型;对智能体模型中至关重要的驾驶行为集元素进行逐一建模;对MMTAM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说明,以便协同规划计算循环调用该模型。本发明能够为配电系统与充电服务网络的协同规划研究提供一种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和用户充电便利性的交通配流模型,并能准确定位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产生位置,根据交通流量计算快速充电和慢速充电负荷。本发明在保证仿真结果合理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了协同规划计算的求解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583708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327876.1
申请日:2018-11-08
申请人: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智能体微观交通配流模型的建立方法。本发明包括步骤:建立MMTAM架构和电动汽车智能体模型;对智能体模型中至关重要的驾驶行为集元素进行逐一建模;对MMTAM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说明,以便协同规划计算循环调用该模型。本发明能够为配电系统与充电服务网络的协同规划研究提供一种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和用户充电便利性的交通配流模型,并能准确定位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产生位置,根据交通流量计算快速充电和慢速充电负荷。本发明在保证仿真结果合理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了协同规划计算的求解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524957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811322703.0
申请日:2018-11-07
申请人: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碳交易机制和柔性负荷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步骤:以能源中心模型为基础,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耦合环节进行建模,输入能源为电能和天然气,输出电能、热能和天然气以供应负荷需求;将碳交易机制引入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模型中,综合考虑整个能源供应环节的碳排放,并设立了过排放罚金机制;将柔性负荷应用于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中;在上述基础上,引入电力系统网络约束、天然气系统网络约束和能源中心内部约束,建立了以碳交易成本、柔性负荷调度成本和系统能耗成本为目标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本发明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系统能耗和碳排放,显著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9524957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811322703.0
申请日:2018-11-07
申请人: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浙江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碳交易机制和柔性负荷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步骤:以能源中心模型为基础,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耦合环节进行建模,输入能源为电能和天然气,输出电能、热能和天然气以供应负荷需求;将碳交易机制引入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模型中,综合考虑整个能源供应环节的碳排放,并设立了过排放罚金机制;将柔性负荷应用于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中;在上述基础上,引入电力系统网络约束、天然气系统网络约束和能源中心内部约束,建立了以碳交易成本、柔性负荷调度成本和系统能耗成本为目标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本发明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系统能耗和碳排放,显著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693799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697852.4
申请日:2024-05-31
申请人: 浙江大学 ,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00 , G06Q10/04 ,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Q50/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碳系统双向协同出清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将碳配额供应阶段的碳配额出清代价参数输入碳系统出清模型中,模型输出碳配额获取端的期望碳配额量;将电力系统的预设代价参数输入电力系统出清模型中,模型输出电力系统的期望发电功率;将期望碳配额量和期望发电功率输入双层系统均衡出清模型中,模型进行优化迭代后输出出清代价参数和期望电量,完成电碳系统双向协同出清。本发明方法相比传统单一系统出清方法,有助于建立电碳系统协同运行机制,协同出清电碳系统的用户在电力系统中的电力代价参数将会降低,同时碳需求与交互量相应减少,有助于促进减排。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