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虾室内养殖水质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50475B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028206.6

    申请日:2012-02-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对虾室内养殖水质调控方法,涉及一种对虾养殖方法。提供一种可解决现有的养殖过程中使用益生菌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等问题,提供一种对虾室内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入池前准备:包括养殖池准备、养殖水体消毒、益生菌附着、益生菌接种和水环境调节;养殖前期水质调节:方法为对虾入池后每日按0.5L/m3水体泼洒益生菌-稻壳混合液,连续泼洒5~7天,至水体出现大量悬浮絮团颗粒,透明度为40~50cm,期间加大曝气量,使絮团颗粒和部分稻壳充分曝起,每日加高水位5cm;养殖中后期水质调节:方法为日常饲料中掺拌投喂活菌剂,每7~15天可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5%~30%,每10~15天泼洒1次生石灰。

    一种对虾室内养殖水质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50475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28206.6

    申请日:2012-02-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对虾室内养殖水质调控方法,涉及一种对虾养殖方法。提供一种可解决现有的养殖过程中使用益生菌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等问题,提供一种对虾室内养殖水质调控方法。入池前准备:包括养殖池准备、养殖水体消毒、益生菌附着、益生菌接种和水环境调节;养殖前期水质调节:方法为对虾入池后每日按0.5L/m3水体泼洒益生菌-稻壳混合液,连续泼洒5~7天,至水体出现大量悬浮絮团颗粒,透明度为40~50cm,期间加大曝气量,使絮团颗粒和部分稻壳充分曝起,每日加高水位5cm;养殖中后期水质调节:方法为日常饲料中掺拌投喂活菌剂,每7~15天可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5%~30%,每10~15天泼洒1次生石灰。

    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体的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79663A

    公开(公告)日:2011-02-23

    申请号:CN201010563289.X

    申请日:2010-11-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体的识别方法。涉及日本囊对虾,提供准确、快速的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体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计扩增日本囊对虾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引物;提取日本囊对虾变异体I和变异体II的DNA,以所述DNA作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再将所述PCR产物进行酶切,酶切后的产物进行电泳鉴定。日本囊对虾变异体I存在酶切位点gatatc,经酶切产生284bp和299bp 2条酶切片段;在日本囊对虾变异体II不存在酶切位点,故仍存在583bp的条带,即可对日本囊对虾2种变异体进行识别。

    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体的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79663B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010563289.X

    申请日:2010-11-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体的识别方法。涉及日本囊对虾,提供准确、快速的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体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计扩增日本囊对虾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引物;提取日本囊对虾变异体I和变异体II的DNA,以所述DNA作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再将所述PCR产物进行酶切,酶切后的产物进行电泳鉴定。日本囊对虾变异体I存在酶切位点gatatc,经酶切产生284bp和299bp 2条酶切片段;在日本囊对虾变异体II不存在酶切位点,故仍存在583bp的条带,即可对日本囊对虾2种变异体进行识别。

    一种日本囊对虾高密度暂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2435964U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20052151.8

    申请日:2012-02-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一种日本囊对虾高密度暂养装置,涉及一种水产养殖设备。提供一种可最大限度利用底质空间,提高日本囊对虾暂养密度,降低暂养期间对虾死亡率,并大大节省起虾时间的日本囊对虾高密度暂养装置。设有暂养池、底质框、池底水流冲击管、框底曝气管和网片;所述暂养池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底质框内装有稻壳,底质框的四壁和底部均设有丝网,丝网内设有活动网片,活动网片固定于底质框的框沿;所述池底水流冲击管平贴于暂养池的进水口池壁上,池底水流冲击管的一端接进水管,框底曝气管悬空于底质框框底和池底水流冲击管上;网片设于暂养池的池壁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