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540374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910026492.0
申请日:2009-04-22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增加顶发射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对比度的结构。该方法利用一光输出耦合层覆盖于半透明金属电极(阴极)表面,以改变外部环境光进入阴极表面的反射和透射能量分布。本发明将器件视为一个多层膜系统,运用菲涅耳系数矩阵转移理论推导该多层膜系统的反射率公式,借助计算机获得该多层膜系统的反射率随光输出耦合层厚度变化的曲线,据此将光输出耦合层的厚度确定为该多层膜系对环境光具有最低反射率时的厚度。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在阴极表面覆盖适宜厚度的光输出耦合层能够有效减少器件对外部环境光的反射,从而达到增加器件对比度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1540373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910026491.6
申请日:2009-04-22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蓝光顶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蓝光顶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一基底;一反射电极(阳极),位于基底上;一空穴注入/传输层,位于反射电极上;一蓝光发光层,位于空穴传输层上;一电子传输/注入层,位于蓝光发光层上;一半透明金属电极(阴极),位于电子注入层上;以及一光输出耦合层,位于半透明金属电极上。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光输出耦合层抑制微腔效应(多光束干涉效应)来实现蓝光的发射,并利用宽角干涉效应实现增强的蓝光发射。上述方法可通过控制空穴注入/传输层的厚度方便的实现蓝光强度的相干增强,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2034935A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1010299135.4
申请日:2010-09-27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对比度顶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自下至上顺序包括:a.基底(1);b.含电极的多层堆叠结构(2),位于所述基底(1)上,用于提升二极管的对比度;c.多层有机层结构(3),位于所述含电极的多层堆叠结构(2)上,用于发光二极管有源层;d.半透明金属电极(4),位于所述多层有机层结构(3)上;e.减反层(5),位于所述半透明金属电极(4)上,用于提升二极管的对比度。通过对多层堆叠结构中金属层及两介电层材料、减反层材料的选择与厚度的优化降低二极管对于环境光的反射,提升器件的对比度。本发明将提升对比度的多层堆叠结构及减反层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外部,避免了这些层的引入对于发光二极管电学注入和传输性能的影响,该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
公开(公告)号:CN102034935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10299135.4
申请日:2010-09-27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对比度顶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自下至上顺序包括:a.基底(1);b.含电极的多层堆叠结构(2),位于所述基底(1)上,用于提升二极管的对比度;c.多层有机层结构(3),位于所述含电极的多层堆叠结构(2)上,用于发光二极管有源层;d.半透明金属电极(4),位于所述多层有机层结构(3)上;e.减反层(5),位于所述半透明金属电极(4)上,用于提升二极管的对比度。通过对多层堆叠结构中金属层及两介电层材料、减反层材料的选择与厚度的优化降低二极管对于环境光的反射,提升器件的对比度。本发明将提升对比度的多层堆叠结构及减反层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外部,避免了这些层的引入对于发光二极管电学注入和传输性能的影响,该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