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剂敏感的多模荧光碳量子点墨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943148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092285.9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溶剂敏感的多模荧光碳量子点墨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有机酸与胺分散在溶剂中,超声分散,得到溶液;将溶液转移至反应釜中,密封;然后在140-240℃烘箱中保持3-48h,自然冷却至室温,离心后收集上清液,得到溶剂敏感的多模荧光碳量子点墨水,呈红色澄清溶液。该墨水紫外激发蓝色荧光,加水后,溶液变浑浊,并且荧光由蓝变红,该过程可逆。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工艺条件易于实现,得到的荧光墨水具有特异的多模发光,可应用于防伪与加密领域,并且调控发光只需要改变溶剂,简便可重复。

    一种红色固态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825288B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1910091560.5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红色固态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是以芳香族的酸与胺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直接合成碳量子点,碳量子点粉末的产率为44.89%‑75.80%,量子效率为2.54%‑15.86%。红色荧光有机玻璃是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PMMA,在PMMA预聚的过程中,掺入质量分数1%‑30%的碳量子点粉末组装而成的。本发明填补了碳量子点没有红色固态发光的空缺。本发明操作简单,绿色环保,成本低,工艺条件易于实现,得到的碳量子点具有高产率、与有机玻璃良好的相容性,碳量子点与有机玻璃组装得到的红光玻璃片可与青光LED芯片复配组装成白光LED。

    一种溶剂敏感的多模荧光碳量子点墨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943148B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1910092285.9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溶剂敏感的多模荧光碳量子点墨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有机酸与胺分散在溶剂中,超声分散,得到溶液;将溶液转移至反应釜中,密封;然后在140‑240℃烘箱中保持3‑48h,自然冷却至室温,离心后收集上清液,得到溶剂敏感的多模荧光碳量子点墨水,呈红色澄清溶液。该墨水紫外激发蓝色荧光,加水后,溶液变浑浊,并且荧光由蓝变红,该过程可逆。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工艺条件易于实现,得到的荧光墨水具有特异的多模发光,可应用于防伪与加密领域,并且调控发光只需要改变溶剂,简便可重复。

    一种红色固态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825288A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910091560.5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红色固态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是以芳香族的酸与胺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直接合成碳量子点,碳量子点粉末的产率为44.89%-75.80%,量子效率为2.54%-15.86%。红色荧光有机玻璃是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PMMA,在PMMA预聚的过程中,掺入质量分数1%-30%的碳量子点粉末组装而成的。本发明填补了碳量子点没有红色固态发光的空缺。本发明操作简单,绿色环保,成本低,工艺条件易于实现,得到的碳量子点具有高产率、与有机玻璃良好的相容性,碳量子点与有机玻璃组装得到的红光玻璃片可与青光LED芯片复配组装成白光LED。

    一种亲水性氧化钼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26433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74291.X

    申请日:2018-12-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颗粒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亲水性氧化钼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一下步骤:将(NH4)6Mo7O24·4H2O溶于去离子水中,加入盐酸,混合均匀,得到溶液;将PVP溶于水中,再与上述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液转移到反应釜中,密封,放置于160‑240℃的烘箱内反应12h,待冷却至室温,将产物透析,离心15min,去除上清液,用去离子水洗涤,冷冻干燥去除水分,得到亲水性氧化钼纳米颗粒。粉末可重新溶解于水中。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且环保,得到的MoO3‑x纳米颗粒产率高,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稳定性,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