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945609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093387.X
申请日:2021-01-22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IPC: G01N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绝缘子伞裙的切片方法,包括将螺旋测微器的测微螺杆与第一刀架连接;根据需要切片的厚度预估第一刀架和第二刀架的位置并将第一刀架和第二刀架滑动至预估的切片位置;将第二刀架固定在连接架上;旋转螺旋测微器的旋动杆,使得测微螺杆带动第一刀架上的第一刀片移动,当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碰撞的时候为初次位置,读取并记录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示数a和可动刻度示数b;反向旋转螺旋测微器的旋动杆,使得测微螺杆带动第一刀架上的第一刀片反向移动直至位置螺旋测微器的可动刻度示数的读数为d,转动连接架,切割待切割样品。本切片方法可以精确控制切片的厚度,便于对复合绝缘子伞裙进行老化程度的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3610768A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110796710.X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绝缘子表面藻类覆盖率测算方法,包括:通过获取的待测绝缘子表面图像得到藻类覆盖区域图像,并结合获取的黑色参考板图像和白色参考板图像,计算得反射率指数,基于预设的反射率指数与理论覆盖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反射率指数相对应的理论覆盖率,作为待测绝缘子的表面藻类覆盖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绝缘子表面藻类覆盖率测算装置及存储介质。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获取的实际运行的绝缘子的表面的照片计算绝缘子表面藻类区域的反射率指数,进而测算出藻类覆盖率,实现了绝缘子表面的藻类的覆盖程度的监测,为绝缘子的清扫和维护计划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扫除因绝缘子表面藻类生长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13610768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110796710.X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绝缘子表面藻类覆盖率测算方法,包括:通过获取的待测绝缘子表面图像得到藻类覆盖区域图像,并结合获取的黑色参考板图像和白色参考板图像,计算得反射率指数,基于预设的反射率指数与理论覆盖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反射率指数相对应的理论覆盖率,作为待测绝缘子的表面藻类覆盖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绝缘子表面藻类覆盖率测算装置及存储介质。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获取的实际运行的绝缘子的表面的照片计算绝缘子表面藻类区域的反射率指数,进而测算出藻类覆盖率,实现了绝缘子表面的藻类的覆盖程度的监测,为绝缘子的清扫和维护计划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扫除因绝缘子表面藻类生长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09238873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089496.9
申请日:2018-09-18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空心复合绝缘子伞裙抗弯折强度的装置,包括加载片、应变片、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稳压供电模块、电压表、标准砝码和固定装置,加载片为与伞裙上表面相贴合的月牙状,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伞裙上表面,并使加载片外边缘伸出伞裙边缘,应变片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伞裙的底面,标准砝码悬吊在加载片外边缘,应变片的输出端与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的输出端与电压表连接,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和电压表均与稳压供电模块连接。本发明能实现伞裙抗弯折强度的测量,降低测试成本与复杂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215149299U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20186247.2
申请日:2021-01-22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B26B1/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切片装置,包括直轴、第一刀具、第二刀具、连接架、固定座、转动杆、驱动杆、摆动杆;摆动杆与第一刀具可拆卸式连接,第一刀具的一端和第二刀具的一端均滑动式且转动式安装在直轴上,第一刀具的另一端和第二刀具的另一端均安装在连接架上;转动杆上设有第一螺纹孔和与第一螺纹孔连通的限位槽,固定座上设有滑孔和环设在滑孔外壁上的第一外螺纹,转动杆与固定座螺纹连接,固定座上还设有第一刻度,转动杆上还设有第二刻度,驱动杆的一端设有用于卡入限位槽的限位块,驱动杆的另一端穿过滑孔与摆动杆铰接。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保证切片口的平整性,也可以精确控制切片的厚度,属于切片装置的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209043724U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821529840.7
申请日:2018-09-18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量空心复合绝缘子伞裙抗弯折强度的装置,包括加载片、应变片、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稳压供电模块、电压表、标准砝码和固定装置,加载片为与伞裙上表面相贴合的月牙状,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伞裙上表面,并使加载片外边缘伸出伞裙边缘,应变片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伞裙的底面,标准砝码悬吊在加载片外边缘,应变片的输出端与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的输出端与电压表连接,信号控制转换单片机和电压表均与稳压供电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实现伞裙抗弯折强度的测量,降低测试成本与复杂程度。(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5472355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211124115.2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气液混合态介质内的绝缘装置,属于高压绝缘领域,绝缘装置包括:第一绝缘子段、第二绝缘子段及第三绝缘子段;第一绝缘子段和第二绝缘子段均为圆台形;第三绝缘子段为圆柱形;第一绝缘子段的上底面与高电位金属体连接,下底面与第二绝缘子段的下底面固定;第三绝缘子段的一个底面与低电位金属体连接,另一个底面与第二绝缘子段的上底面固定;第一绝缘子段的侧面、第二绝缘子段的侧面及第三绝缘子段的侧面在轴向上均为正弦函数曲线形状。避免了气液混合态介质在绝缘装置表面聚集导致绝缘性能下降的问题,即提高了绝缘装置在气液混合态介质内的绝缘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96590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183259.4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119/0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流站穿墙套管端部金具最小空气净距选择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根据端部金具的结构参数计算端部金具表面的最小起晕场强;设置好端部金具最低点对地距离后,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模型构建和电场强度计算,进而获取端部金具最低点对地距离下能够产生起晕场强的最小放电电压;对仿真模型中端部金具最低点进行预置数量次的位置调整,获取若干个最小放电电压,并生成最小放电电压和端部金具最低点对地距离的关系曲线;计算端部金具最低点对地最小空气净距对应的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根据操作冲击放电电压从关系曲线中查找端部金具的最小对地空气净距。本申请实现了提高电力设备的安全性以及减少电气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875808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174457.4
申请日:2024-08-26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方法,包括壳体以及在壳体内部沿轴向设置支撑柱;换热管呈螺旋状绕于支撑柱的外部;换热管与支撑柱之间连接有多个射流板;射流板上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射流孔;换热管的内壁沿着周向设置有多根轴向延伸的肋条。将换热管制成螺旋状使流体产生螺旋流,在管内侧设置带有射流孔的射流板形成射流,螺旋流与射流有机结合的复杂流场,增强流体在换热器内整体混合的湍动程度,提高换热管管隙间流体的边缘流速,提高壳程的传热膜系数,强化壳程传热,提高传热效率;换热管设置为螺旋状,增加了流体行程,提高了换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651532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1337339.1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C09D183/04 , C09D183/06 , C09D5/25 , C09D7/61 , C09D7/65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绝缘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裸导线绝缘涂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裸导线绝缘涂覆材料中的甲氧基MQ硅树脂和羟基甲基MQ硅树脂能与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端羟基发生缩合反应形成三维交联网络,提高硅橡胶交联密度,增加硅橡胶硬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机械强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白炭黑对裸导线绝缘涂覆材料的补强效果有待提高的技术问题。
-
-
-
-
-
-
-
-
-